2014年7月30日 星期三

新聞文章:內政部資訊中心 女職員跳樓亡


自由時報  2014-07-29

〔記者劉慶侯、陳恩惠、鍾麗華/綜合報導〕位在台北市松江路的內政部資訊中心,昨下午發生47歲林姓約聘女職員墜樓死亡案;警方在她辦公桌內找到一封遺書,內容只簡短寫著「謝謝大家照顧!」
警方初步調查,林婦疑患有憂鬱症,加上近期情緒不穩引發自殺念頭,並無他殺嫌疑。
警方表示,昨下午1時45分左右,位在松江路469巷4號的資訊中心辦公大樓,有1名婦人坐在4樓窗台外,疑有自殺意圖;警消據報正準備馳援,但對方已逕自墜樓,頭部直接撞擊地面地下水溝渠道,頭顱破裂腦漿外洩,當場死亡。
內政部人員指出,林姓女職員已離婚多年,兩個就讀大學的兒子跟前夫生活,她則和母親、哥哥住新店。今年2月底時,無緣無故在辦公室大吵大鬧,長官曾勸她就醫,後來她也就醫服藥。但最近她曾向同事反映,吃藥造成頭痛、手腳麻痺,是否因此停止服藥不得而知。不過,出事前,看起來很正常,上午還到隔壁辦公室詢問公文處理的狀況,中午時也打電話給她的哥哥,沒想到憾事仍發生。
另外,昨下午2時11分,因罹患憂鬱症在家靜養的自來水公司許姓女員工,竟從北市北投區開明街上某棟集合式住宅的8樓頂樓一躍而下,當場不治。

來源:http://news.ltn.com.tw/news/society/paper/799903


2014年7月29日 星期二

新聞文章: 北市驚傳 2起女子跳樓案 疑因憂鬱症尋短

自由時報2014-07-28  16:59


〔記者陳恩惠/台北報導〕台北市今天下午不平靜!相隔不到半小時,北市中山、北投區先後傳出女子墜樓案;內政部資訊中心林姓女員工在公司跳樓自殺,在家靜養的許姓女子則到住家大樓8樓頂一躍而下,當場不治。
北投警方表示,今天下午2時11分據報,位於北市開明街上某棟集合式8層樓的住宅,一樓傳出重物墜落聲響,四周鄰居聽聞出外查看,赫然發現一名女子正面著地倒在路中間;觀察衣著,竟是一樓鄰居在家靜養的女兒。
北投警方調查,許女頭部正面直接撞中庭地面,臉部全毀、腦組織外溢已無呼吸心跳,當場死亡,經員警四處清查,發現許女跑到該棟集合式大樓的8樓頂,在36號一側留下手機與鞋子,然後爬上女兒牆後躍下,現場目前並未尋獲遺書。
根據許女家屬表示,許女因罹有憂鬱症,因此父親要她辭掉工作返家靜養,做些家事即可,不知怎會想不開,而許女的弟弟也說,姐姐平常也都按時服藥,不知為何會發生憾事。
另外,位於台北市松江路的內政部資訊中心,今日下午1時許驚傳一名47歲的女員工在辦公室所在的4樓墜樓,當場撞擊地面,頭顱破裂死亡。
據了解,林女是資訊中心的約聘人員,兒子表示,母親患有憂鬱症,近日情緒起伏不定。警方與家屬尚未發現遺書,但是根據家屬說法,初步懷疑是久病厭世,已封鎖現場調查墜樓原因。
來源:
                            -------------------------分隔線---------------------------

*各國精神科藥物不良反應警告




台灣常用精神科藥物:

抗憂鬱劑(SSRI)、克憂果(Paxil)、安眠藥、

利他林全上榜。

2005年:
六月: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擴大他們先前只對兒童與青少年服用抗憂鬱劑所提出的警告,而對於成人服用抗憂鬱劑會增強自殺行為的潛在風險也提出警告。

閲讀更多:


立即線上觀看: 《精神失常的行銷術:我們都瘋了嗎?》


第十一章:我的醫生從未告知我



精神科藥物的真正影響
儘管精神科醫生與藥廠推銷的是「安全又有效」的藥物,但是消費者提出的有害副作用,以驚人的速度增加。
我們看到孩童體重劇增,罹患心臟疾病以及糖尿病。孕婦服藥,她們的孩子有嚴重出生缺陷的可能性,則幾乎增加三倍。至於老年人服藥,他們的壽命極遽縮短。
最嚴重的副作用,可能就是會有暴力行為的高風險,這也包括自殺在內。每十萬名服用抗憂鬱劑的人當中,自殺人數從11人上升達718人,整整高出65倍。



2014年7月16日 星期三

新聞文章:「你為何要放棄治療」流行語背後的恐怖故事


蘋果即時

要病患不要放棄治療的楊永信。香港《蘋果》翻攝網路

「為什麼你要放棄治療?」一句流行的網路用語,笑指對方「腦殘」不肯治療。據傳這句話出自中國山東精神科醫生楊永信。楊永信2006年自創以電擊治療網路成癮,盛傳他藉此賺入3000萬人民幣(約1億4600萬元台幣),但因不符合世界衞生組織的要求及國際慣例,中國衞生部已於2009年7月13日禁止這種療法。

香港《蘋果》報導,楊永信聲稱沉溺於網癮的人會逐漸失去人性,且漸漸出現「獸性」,因此透過電擊改變大腦功能,協助青少年戒除網癮,有患者接受楊永信電擊後坦言感覺像「100萬根針從腦袋穿過」,有些患者更被電到失禁

2014年7月15日 星期二

新聞文章:台師大新發現 運動可抑制過動兒衝動

自由時報   2014-07-15  10:49


〔記者陳炳宏/台北報導〕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台師大)研究發現,針對容易衝動的過動兒,透過一系列運動處方,可幫助過動兒抑制衝動能力,並提升專注力,其家長也認為孩童的衝動行為大獲改善,甚至提升了孩童的自信心。
  • 台師大研究,運動可以改善過動兒注意力、抑制力,透過腦波儀器與反應程式量測,改善率近一成。(記者陳炳宏攝)
    台師大研究,運動可以改善過動兒注意力、抑制力,透過腦波儀器與反應程式量測,改善率近一成。(記者陳炳宏攝)
台師大體育學系特聘教授洪聰敏帶領研究團隊自2011年起,獲得邁向頂尖大學計畫補助,執行運動對注意力缺陷過動症孩童 (Attentional Deficit/ Hyperactivity Disorder, ADHD) 認知功能影響的系列研究,結果發現,維持8週每週兩次的中等強度水中運動,內容含40分鐘有氧、40分鐘知覺動作 (如協調、平衡、動作技能訓練等)、前後5分鐘的熱身與緩和,共90分鐘,此種運動方式能促進ADHD孩童的抑制衝動能力與專注力提升9%。
洪聰敏為國內採用腦波檢測來瞭解運動選手大腦狀態的先驅,基於ADHD孩童在醫學上被認定是大腦內神經傳導物質多巴胺與正腎上腺素分泌不足的問題,運動開始改善此狀況,達到與以興奮劑藥物治療的相似作用,因此三年前洪聰敏研究團隊開始一系列有關運動與ADHD的研究,目的即是希望找出改善ADHD孩童認知功能的運動處方,提供相關人員輔助性治療上之建議。

2014年7月11日 星期五

文章轉分享: 有話要說-全民大餵藥 作者: 陳宜姍藥師



藥,應該只在經過確實的診斷及檢驗之後,針對適應症給予短時間的治療,症狀舒緩後,就該停藥。圖為違法摻有西藥的調製劑中藥。(林宜慧攝)

藥,應該只在經過確實的診斷及檢驗之後,針對適應症給予短時間的治療,症狀舒緩後,就該停藥。圖為違法摻有西藥的調製劑中藥。(林宜慧攝)

2014年7月10日 星期四

文章轉分享:快樂好動是天性不是病 作者:王君卉老師


快樂好動是天性不是病



作者:王君卉(老師、親子教育專家)

我輔導過許多過動兒,他們是一群天資獨特的孩子,卻因為上課不專心、坐不住、搞叛逆,而開始吃藥。

他們『變得過動』,事出必有因,『教育』才是關鍵!

天才頑童需要被理解與肯定,也要懂得欣賞他們的『亮點』!

蹲下來,用孩子的高度思考,幫助他們先了解狀況,用對方法,而不是攻擊孩子的『缺點』,一昧貼標籤。

一位高中女學生告訴我,她吃了過動兒的藥,開始心悸不舒服,暴瘦長不高。她不能理解大人的想法,說這是讓她上課變專心的藥,醫生竟然還說完全沒有副作用。後來在我輔導她的過程中,發現她是因為某種學習障礙,而造成她讀書不能專注的徵兆。我教了她學習方面的技術,並給予大量認同、讚美,結果她不但各科表現良好,更是位充滿藝術天份的創意青年!

另一位小二的孩子則是因為重金屬和慢性過敏的問題,而出現過傾向。經檢查,他身體的汞含量超標;另外,他吃素,竟檢測出對『豆漿』重度過敏。媽媽把這兩個因素排除,他的過動現象就不藥而癒!因為身體的不適讓他變得『躁動不安、情緒失調』, 加上他個性活潑好動,喜歡冒險刺激,大人們就認定他是過動兒。

請問哪個孩子不對這世界充滿好奇心?探究新事物是他們的天性,這才是正常的小孩!這孩子身體調養好後,開始喜歡研究,短短時間內,他所學到的資料已遠遠超過同年伙伴所能理解的科學範圍,連都老師讚嘆不已!

2014年7月8日 星期二

新聞文章:研究:多上體育課 降憂鬱風險

                                                                    
中學生若積極參與體能活動及體育競技,有助降低青年時期罹患憂鬱症的風險。
加拿大多倫多大學團隊日前發表於《青少年健康期刊》的研究,調查853位12至17歲的中學生,在校期間參與籃球、田徑、足球、角力、體操等運動項目的積極程度,並追蹤畢業後的心理健康狀況。
結果發現,即便在畢業4年後,日常體能活動遠不如在校時頻繁的狀況下,中學生時期熱中運動者,仍保有較佳的心理健康狀態,出現憂鬱症狀的比例也較低。
多倫多大學博士凱瑟琳薩畢斯頓分析,積極參與體育活動的中學生,較有機會與同儕及教練接觸、溝通,對學校及個人身分的認同感較高;她推論,體育活動有助於促進青少年在合作、紀律、奉獻及時間管理等「社會化」教育的過程,因此積極參與者較能夠處理情緒問題。
此外,競賽獲勝或技巧增進帶來的成就感,也有助於使青少年的心理狀態更健全。
「研究顯示,18至29歲青年罹患憂鬱症的比例日益增加。」薩畢斯頓強調,「從小預防」是必要的措施,應全面增加各級學校的體能活動時間,讓年輕學子有更多「強化心靈」的機會。
延伸閱讀:研究原文。
http://www.jahonline.org/article/S1054-139X(14)00196-7/abstract

                                       

2014年7月7日 星期一

新聞文章: 吃安眠藥減少排汗 耐熱恐變差

                                          


吃安眠藥減少排汗 耐熱恐變差
【台灣新生報/記者萬博超/綜合外電報導】
天氣炎熱,有些人覺得特別煩躁或難入睡,但美國國家老年研究所提醒,服用鎮靜安眠藥或抗焦慮藥,恐減少排汗,影響耐熱力。
美國內科醫師拉柏克表示,許多藥物會影響排汗,常見的有利尿劑、鎮靜劑、抗焦慮藥與部分心血管藥物。排汗減少,耐熱力自然變差。當藥物影響排汗,而患者有在高溫環境下活動,導致體內高熱無法藉由發汗排除,留於體內,就可能開始出現頭昏腦脹,倦怠無力,食慾不振等熱傷害的症狀。
流汗主要功能並非排除毒素,過度或過少流汗都不健康。美國聖路易大學皮膚醫學教授克萊什解釋,流汗作用大體上就是調節體溫,汗水儘管含有些許代謝廢物,但整體來說,流汗主要作用並非排除廢物。少流汗排熱能力較差,脫水反而傷害人體天生的解毒器官如肝臟、腎臟。醫師指出,一旦過度流汗,導致脫水時,腎臟便會受傷害。當民眾出現長時間大汗淋漓的狀況時,須留意身體狀況。
汗腺的分泌是經由交感神經所控制,例如手汗症即是因不明原因的交感神經過度亢奮造成。尤其在緊張、興奮、承受壓力時,交感神經機能亢進會造成手掌排汗異常。

2014年7月5日 星期六

造成病患憂鬱,增加自殺率的抗憂鬱名醫

沒醫德的行為─濫用職權,並與病患發生性關係


根據蘋果日報和動新聞在7月2日的報導,「全國抗憂好醫生」許森彥被控訴與女病患發生不倫戀。在報導中提到,許森彥坦承和女病患有不正常關係。另外,他也被踢爆曾向病患提議到汽車旅館看診並且發生性關係,並且將病患的狀況以開玩笑的方式透露給其他人知道。

在2001年,美國心理學協會倫理委員會主席,肯尼士 波普(Kenneth Pope)在他的報告「治療師與病患間的性關係」裡提到:「醫療照護專業人員從一開始就知道跟病患發生性關係所造成的傷害。」希波克拉底誓言,是按照西元前五世紀的一名內科醫師來命名,禁止醫師與病患有性關係。自故至今,健康照護的專業人員一致認為,他們與病患之間的性關係是被禁止的,因為這對於病患有破壞性的衝擊。在1976年的指標性案子,羅伊對哈多斯(Roy v. Hartogs)案,是其中一個最早由女性成功地控告他的治療師的案例,法庭的判決是:「於是[從佛洛伊德時代]到現今的開業醫師,我們都同意病患與治療師之間的親密行為所帶來的傷害。」這種傷害的最終代價病患的自殺。曾和精神治療師有性關係的病患裡,約有14%至少會嘗試一次自殺。在每100名病患裡就有1位自殺


2014年7月1日 星期二

文章轉分享: 下個會是誰? 作者: 林哲明(中醫師)


專文/下個會是誰?/林哲明(中醫師)

http://www.cdnews.com.tw 2014-06-29 16:15:24
 在精神科名醫,型男主播,知名藝人相繼自殺後,您是否也嗅出一絲不尋常?找一找背後的共通點,沒錯,他們出事前都服用過抗憂鬱劑和安眠藥。當然也許那是偶然,但看完以下的故事,您也許會跟我一樣,改變一些想法。 

 半年前,一位年輕、月入百萬的髮型設計師,由他的父親領來診所,希望尋求中醫的幫助。他才剛被診斷為精神分裂。 

 經瞭解,該髮型師有長期的睡眠障礙,飽受失眠之苦。為了解決這個問題,一開始他只是喝點酒來助眠。後來,精神科護士女友介紹他吃安眠藥。持續用藥一、兩個月後,設計師在一次的進修講習中,突然情緒爆發,讓所有的人都認為他發瘋了。 


新聞文章: 趁母睡午覺 女6樓跳下輕生





2014060715:55

新北市蘆洲區154歲王姓女子,今天中午12時許被民眾發現倒臥巷弄內,頭部流出大量鮮血,民眾見狀趕緊報案,救護人員將女子送醫後仍不治身亡。
 
警方調查後發現,死者母親向警表示,女兒患有憂鬱症30多年,一直都有固定服藥,今天中午還看著她將藥吃完後才去休息,沒想到女兒卻趁自己在房裡休息時跳樓輕生。
 
死者並未留下遺書,警方初步排除他殺,詳細死亡原因仍待檢警相驗後釐清。(張貴翔/新北報導)


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