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8月28日 星期四

新聞文章:研究:孕婦吃抗憂鬱藥 恐增加胎兒過動症風險






研究發現,孕婦服用抗憂鬱藥,可能導致腹中胎兒罹患「注意力不足過動症」的風險增加。示意圖。翻攝parenthub網站

國外一份最新研究稱,孕婦服用抗憂鬱藥物,可能導致腹中胎兒罹患「注意力不足過動症」的風險增加,但也發現,孕婦吃抗憂鬱藥與胎兒罹患自閉症的風險之間,「沒有」必然關聯。

美國麻州總醫院團隊進行的這項研究,共檢視7800名年齡介於2至19歲的孩童與青少年,當中包括2200名過動症孩童、5600名一般孩童,發現如果女性在懷孕期間服用抗憂鬱藥,胎兒罹患注意力不足過動症(attention deficit hyperactivity disorder,ADHD)的風險將增加。有過動症的孩童,易出現衝動、焦躁與過動等行為。

新聞文章: 青少年睡眠不足易憂鬱 美建議延後上課時間




                 
                       美青少年睡眠不足易導致肥胖、憂鬱症。翻攝footblog.fr

讓孩子多睡點吧!美國小兒科學會指多數美國的國、高中生有睡眠不足問題,易導致肥胖、憂鬱症及課業表現不佳等負面結果,建議學校上課時間可延後至上午八時三十分後,讓青少年能睡足8.5至9.5個小時。

美國小兒科學會(American Academy of Pediatrics,AAP)昨天在官網發布聲明,引用最新研究《青少年的上學時間》指出,青少年睡眠時間通常會延後二個小時左右,晚上十一時前就寢對他們來說是件難事,隔天又得早起上課,易睡眠不足。晚睡原因除了課業壓力,還包括打工與使用科技產品等。

2014年8月27日 星期三

文章轉分享:ADHD真的是心理疾病嗎?藥商不敢告訴您的事實!陳昭銘醫師撰文


最近在看一本書,「The Truth about the Drug Companies, How They Deceive Us and What to Do About It」 ,作者是Marcia Angell,她是一名非常資深的醫師,七十五歲了,同時也是美國醫界最負盛名、歷史最攸久的《新英格蘭期刊》數十年的總編輯,看遍醫界冷暖。書名直譯為:製藥公司的真相,他們如何欺騙我們,而我們該如何因應。
(來源:維基百科)
Marcia Angell是美國一名非常資深的醫師
(來源:維基百科)
作為一位醫師,每天使用藥物,我們應該是藥商的好朋友。碰到醫師批評藥廠,您一定會覺得很奇怪。 

從實習醫師開始,我們就常常與藥商代表混在一起稱兄道弟或認乾姐妹。在業界,我們戲稱藥商代表為PROPA,也就是「宣傳人員(PROPAGANDIST)」的簡稱。 

醫師一向很習慣被這些PROPA人前人後地簇擁,噓寒問暖,幫忙跑跑腿,找找資料,提供免費的醫藥資訊。這樣的日子,不知不覺地我也度過了二十寒暑。有些PROPA做得更勤,還會幫我們照顧小孩,免費接送孩子上下學、洗車。至於偶爾上大飯店吃吃大餐,也可以請PROPA們幫忙安排一下。這全部都是藥商以「公費」支出,您懂吧? 

2014年8月26日 星期二

文章轉分享: 戒掉安眠藥吧! 作者:林靜芸醫師

【聯合晚報╱林靜芸醫師】
民國69年,丈夫與我參加中沙醫療團,到沙烏地阿拉伯吉達醫院服務,那年我30歲,兒子2歲留在台北,女兒1歲送到羅東。沙烏地阿拉伯規定,女人沒有丈夫陪伴不能出門,更別想開車,我上班的醫院,要什麼沒什麼,日子過得很鬱卒。

當地允許堂兄妹通婚,所以門診很多先天畸形的孩子,我的手術常排得滿滿;小嬰孩手術困難,麻醉給藥更困難,有一個皇室的公主,手術順利,術後輸血卻因為檢驗室算錯凝血劑失血死亡。

那樣的日子裡,壓力奇大,我每晚失眠;因擔心隔天無法工作,所以服用安眠藥,從一天一顆變2顆、3顆,到後來是凌晨3點還要再吃3顆。藥量雖大,睡眠品質卻不好;常覺得自己墜入深谷裏,整晚在吶喊求救。

白天的工作,我勉強能應付,身體卻出現幾個狀況:眼睛很乾,眼皮下垂;白天很睏,晚上卻睡不著;體重沒增加,肚子卻漸漸胖起來;反應變鈍,容易碰撞摔跤。但當時我還年輕,不覺得靠安眠藥睡覺有什麼大不了。

2014年8月25日 星期一

新聞文章: (安眠藥)長期吃上癮 神經功能恐受損


多數病人常年伴有失眠的症狀,也是導致慢性疲勞綜合症的罪魁禍首。(中新社)
多數病人常年伴有失眠的症狀,也是導致慢性疲勞綜合症的罪魁禍首。(中新社)

美國約有10%的人口長期失眠,40%的成人每隔一段時間就會出現睡眠障礙,醫師最常開立「苯二氮平類」(Benzodiazepines)安眠藥處方箋,一年就多達一億張。長期吃安眠藥的人數增加,也衍生出安眠藥成癮問題。
美國已故參議員愛德華.甘迺迪之子派崔克.甘迺迪就是一例。他在2006年擔任聯邦眾議員期間,曾在華府國會山莊附近駕車衝撞柵欄。事後他表示,當時吃了安眠藥Ambien和止痛藥Phenergan,坦承自己藥物上癮情況嚴重,決定接受勒戒。2009年他再度住院尋求戒除藥癮。
長期吃安眠藥上癮的人,身體和心理都對安眠藥變得有依賴性。患者經出現的症狀包括:非要吃安眠藥不可、停藥或減量會出現戒斷症狀、一直想取得安眠藥、對藥物產生耐受性、對以前喜好的事物失去興趣、人變得邋遢不修邊幅、否認濫用安眠藥、承擔個人和社會的責任的能力降低,以及服用的安眠藥無法減量。


新聞文章: 配合病患領取管制藥物 精神科醫師遭法辦

蘋果日報   2014年08月14日18:03

新竹1名醫院林姓院長兼精神科醫師(54歲),明知醫師法規定,醫師未親自診察,不得開方劑或交付診斷書,同時醫師需依病患領取第4級、第3級管制藥品(Zolnox、Flunepan)的情形列冊,交由主管機關查核管理。但林姓醫師卻授意楊姓女子,持楊母及姐妹的身份證及健保卡前去醫院診療,看診後開出管制藥品處方箋,給楊女領取管制藥品服用,再登載不實病歷在病患的母姐病歷上,規避衛福部查核管制。

衛福部食品藥物署察覺有異,移請新竹市調查站偵辦。林醫師在偵查時坦承不諱,楊姓病患與其母姐也與林姓醫師供詞一致。檢方認為林姓醫師觸犯業務上文書登戴不實罪嫌,犯後有悔意,也繳納12萬元罰鍰給衛福部,因此給予林姓醫師緩起訴,並應向公庫繳交6萬元緩起訴金。(楊勝裕/新竹報導)


文章轉分享: 教育不是藥物 作者:何雅芳(台東社工與代課老師)

 

作者:何雅芳(台東社工與代課老師)

我在台東地區從事教育工作及社工工作將近十一年,這段時間與許多孩子相處、共事。在處理中輟生及關懷學生的輔導工作裡,我看到了許多來源相同的問題。

在我服務的近一百五十位個案學生裡,有不少人因為行為偏差,被學校老師建議到身心科(精神科)就診,或是以身心科診斷為由請長期病假,不用到校。這些孩子有暴力行為、無法控制衝動、沒有禮貌、價值觀偏差、自我感覺低落、容易悲傷、隱藏自我、軟弱或易受朋友影響……等等,但追本溯源,與家庭問題脫不了關係。有句話:「種因於家庭,顯現於學校,惡化於社會。」對我而言,這再真實不過。


2014年8月19日 星期二

公益影片: 美國政府在2012年底­停止惹人爭議的精神診斷篩檢計畫!



(影片出處: http://youtu.be/YNPMSQv2yv8?list=UUEQMi15WHQ7TYLw7XKUcG3g

 此影片由公民人權協會台灣分會提供



美國於1999年開始全國性的青少年篩檢試驗,
而給予青少年的精神科藥物處方亦從19­99年之後,
開始暴增。


新聞文章:每天5顆安眠藥!抗憂鬱吃出乾眼症 失業女欲哭無淚

今日新聞 TODAY NEWS  陳鈞凱


2012年 07月 06日  15:30
一名24歲年輕女性,因長期罹患輕度憂鬱症,每天要吃5顆安眠藥才睡得著,沒想到吃出乾眼症副作用,差點真的「欲哭無淚」。
長期服用抗憂鬱劑或安眠藥,出現眼睛乾澀或不適,千萬別輕忽!門診就有一名24歲的年輕女性,去年畢業後始終找不到工作,因經濟壓力和負面情緒,罹患輕度憂鬱症,每天還要吃5顆安眠藥才睡得著,沒想到,眼睛出現乾澀、刺痛,差點睜不開,趕緊就醫,才發現是用藥出現乾眼症副作用,差點真的「欲哭無淚」。
這名女性接受台北康寧醫院眼科醫師李文浩診治時,自訴是因為長期經濟壓力和負面情緒,才罹患輕度憂鬱症,加上前一陣子看到水災新聞不斷,病情加重,除了吃抗憂鬱藥之外,每天還要搭配5顆安眠藥才睡得著,沒想到,竟吃到視力模糊。

2014年8月18日 星期一

文章轉分享: 國際藥聞-顳顎關節症 被誤診為憂鬱症




2014年08月17日 04:10


2014年8月12日 星期二

處理注意力不足過動症常用的藥品及其副作用

精神科/心智科醫生處理注意力不足過動症

常用藥品及其副作用,

資料來源為藥廠提供之仿單,即藥物說明書:

1.利他能(Ritalin):
諾華大藥廠出品,為中樞神經興奮劑(中樞神經:腦和脊髓),
第三級管制藥品,化學結構與安非他命相似。

2014年8月9日 星期六

文章轉分享: 新北市教育局 不要過動 作者:葛琦霞老師

2014-08-09


◎ 葛琦霞
據聞新北市教育局將配合衛生局,在今年九月做過動兒篩檢,本人建議不要讓衛生局干涉教育工作,尤其以藥物作為鼓勵的措施,更是萬萬不可!
首先,衛生局的做法令人不敢恭維,此次計畫先假定已有八%的兒童有過動症,然後想藉似是而非的量表,大量找出「疑似過動症」的兒童,如此強加標籤的方式,正是教育從業人員要避免的,教育局怎能配合這樣不嚴謹的計畫呢?另外,許多兒童有好動狀況,原因可能是生理因素,特別是愛吃甜食、澱粉的兒童,或是挑食偏食,都會讓孩子注意力不集中,並且呈現過動狀況。
學生若睡眠不足,也容易暴躁易怒,事實上,很多孩子補習過多,家長缺乏孩子需要睡眠充足的概念,所以讓孩子在校呈現過動狀況,但並非過動症。


2014年8月8日 星期五

新聞文章: 研究:電玩助銀髮族抗憂鬱

新聞文章:疑似憂鬱症男跳樓 壓死婦人


自由時報


2014年8月4日 星期一

文章分享: 荷蘭研究中心發現百分之六十四有ADHD症狀的孩子是食物引起

作者:嚴浩     香港蘋果日報副刊

......我的一組講自閉症的文章收錄在新出的《嚴浩食療實
戰錄》,其中說到,荷蘭的「注意力缺陷多動症(ADHD)研究中心」Dr. Lidy Pelsser說,「食物是引起ADHD的主要原因,研究發現,百分之六十四有ADHD症狀的孩子是食物引起」,從這個歐洲隱世醫學之旅中我突然瞭解,剩下的百分之三十六引起ADHD的原因,其中重金屬中毒可能佔很大一部分,當中疫苗是最大嫌疑犯。
六歲以下的孩子最容易重金屬中毒,因為腦部和中樞神經系統仍然在發育階段,還是會把手指和玩具放入嘴中。年幼兒童只要一點鉛或者水銀等重金屬在體內都造成嚴重健康障礙,鉛(Lead)中毒損害心、腎、肝、胰臟、神經系統、骨髓及免疫系統,症狀:貧血、便秘、腸胃絞痛、抑鬱、失眠、陽萎、不育、關節痛、肌肉無力、四肢麻痹、失明、心智混亂、失去記憶、智障、瘋癲等。鉛會經由胎盤侵入胎兒身體,易引致嬰兒猝死症候群(SIDS);又會影響孩童智力、出現過度活躍、閱讀障礙、眼手協調差、反射動作較慢、失聰、發育停滯、腦智障……等。...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supplement/columnist/%E5%9A%B4%E6%B5%A9/art/20140803/18819808


2014年8月2日 星期六

文章轉分享:別再給孩子貼標籤! (作者:劉駿(William C. Liu M.A.)劉氏基金會總監)





作者:劉駿(William C. Liu M.A.)劉氏基金會總監

我在哥倫比亞大學念研究所時,專攻孩子們在不同的社會文化背景、性別、求學經驗、以及能力因素影響下,對學習表現所造成的影響。身為教育工作者,我時時檢視、反思自己的各種決定:使用什麼教材、如何教育孩子…等。對於家長「不讓任何一個孩子落後」以及「提供孩子們一樣的權利以進入教育體系」的追求,讓我提出一個重要問題:當我們的教學方法無法按照我們所希望的,有效促進孩子在校成功地學習時,為什麼我們總是輕易地轉身責怪孩子,將學習失敗的責任加在他們身上?我們用什麼標準判斷一個人或孩子有學習障礙?

「學習障礙」、「過動/注意力不集中」等用語,暴露出老師們傳統思維模式的問題癥結。如我的教授Reid所觀察到,我們現今的教育方式為「訂立一個我們認為的『適合該年級』的學習目標,並期待孩子們在某個範圍內,以特定方式表現、回應才叫『成功學習』」(Reid & Valle, 2004)。而對於表現、回應在這個範圍以外的孩子,傳統思維驅使我們將學習問題歸咎於他們。「學習、閱讀、或說話障礙」被標籤化,用來解釋孩子表現不佳是大腦的缺陷。然而教育孩子並不需要標籤,他們真正需要的是正確教育方式。我也強力地主張在特殊教育領域中,停止使用這種對孩子造成許多負面後果的標籤性言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