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1月25日 星期三

新聞文章:打造真人版美國隊長 IS對士兵使用狂戰士藥劑


match生活網  2015/11/23 18:52

打造真人版美國隊長 IS對士兵使用狂戰士藥劑
國際中心/綜合報導

「美國隊長」可說是美國漫畫英雄人物中的代表,美國隊長在作品,本是一名瘦弱的士兵,但在利用藥物強化後,被改造成有著超越常人的鋼鐵意志,並擁比一般人要強健數倍體魄的「超級士兵」。而現實世界中,歷史上其實不乏有軍隊真的利用藥物在強化士兵的能力。

根據蘋果日報報導,伊斯蘭國(Islamic State,IS)最近就傳出讓開始組織內的武裝份子服用藥物,以成為強化人士兵。他們所使用的藥物,據稱是名為Captagon的興奮劑,雖然在多數國家這是一種非法藥物,但卻在中東與北非地區被廣泛使用。

Captagon中文叫作「苯甲錫林」,它可以刺激腦中樞神經,讓使用者達到狂喜的狀態,服用之後,伊斯蘭國聖戰士便像發狂一般沒有後悔恐懼,不用休息作戰數日,而且使用簡單,透過口服便能產生作用。

註:苯甲錫林是ADHD藥物的表弟;中樞神經興奮劑是用來治療ADHD的藥物,
關於中樞神經興奮劑:



2015年11月22日 星期日

文章轉分享:認識利他能的真面目





  • ap_F23_20090708033007334.jpg

    • Nov 06 Fri 2015 20:34
    參考資料來源:美國小兒科學會、MSNBC 新聞、美國過動症協會以及 Briggin 教授

    作者:彩虹媽媽
                                                                                                   
    我 家彩虹從服用利他能, 到有嚴 重行為問題出現改服抗憂鬱藥物;到醫師要給彩虹做肝功能檢查,我才驚覺發現我錯了,因此加入反利他能組織。幸好覺悟的早,改用行為矯正及增加維他命的補 充,現在平均每天彩虹在班上還可以拿到六到七顆星星的獎勵﹙滿分是八顆﹚。我越了解利他能,我就越覺得自己有責任要讓大家認識利他能的真面目。

    利他能,Ritalin,是一種中樞神經興奮劑,類似它的藥有大家熟知的古柯鹼、奴佛卡因﹙局部麻醉劑﹚等等。美國國家藥物管制局將利他能和鴉片、古柯鹼、瑪啡等同列在 Schedule II 中,這一分類是針對極端高度容易沉溺、上癮及濫用的藥品。在美國和南美的一些毒品交易中,稱 Ritalin 為維他命 R﹙Vitamin R﹚。

    為什麼屬於中樞神經興奮劑的利他能能讓孩子冷靜下來?
    美國醫學界是在“物極必反”的情況下發現利他能會壓抑過動兒童的自發性行為。

    家長怒吼 反過動藥物大遊行!!




    本報訊:公民人權協會(CCHR)21日在台北信義區舉行「愛他,不藥害他」全民健走大遊行。遊行隊伍來自全台各地,上百幅拒貼過動標籤,尊重孩子本性的大型旗幟,沿信義區的馬路飛揚。誓師隊伍長達一公里長,估計近千人參與遊行。途經台北國際會議中心,也是國際精神科年會開會地點口,隊伍在門口以英文口號怒吼:Don't drug our kids(禁止藥害兒童)! 

     為關懷全球及台灣兒童精神科藥物氾濫問題,公民人權協會主辦此次遊行活動,開幕由台北市政府顧問周芳如,德國CCHR總裁班騰崔平,日本CCHR執行長小倉謙及台灣的公民人權協會理事長王聖惠醫師致辭。周芳如指責目前台灣過動兒經常直接訴諸藥物的狀況,這些藥物像毒品一樣,會吞喫孩子健康。崔平強烈抨擊,沒有任何一顆精神科藥物能治好精神和情緒問題。他表示,發明過動症的精神科醫生在2009年承認,注意力不足過動症是發明出來的精神疾病。 

     去年(2014)七月,公民人權協會對全台灣五百五十二家國小做抽樣調查,發現由學校轉診去兒童心智科或精神科的學童裡,有82.64%會被開藥,即五個孩子去見醫生,四個孩子會拿到藥包。而在吃了藥的孩童裡,六成以上的孩子有副作用的反應。根據衛福部統計處統計,民國八十七年全國五歲到九歲的孩子,被診斷為過動的人數只有3274人,到了民國一○二年,全國五歲到九歲被診斷為過動人數已達三萬七千人已上,十五年間的成長人數,是過去的十一倍,比美國還多! 

     過動藥物利他能(甲基芬尼特)在化學結構上似安非他命。2009年1月歐洲醫藥品管理局的人用藥品委員會(CHMP)指出,含有甲基芬尼特成分的藥品包裝資訊一定要聲明,此藥可能導致「沮喪、自殺念頭、敵意、精神病和躁狂」。 

     愈來愈多孩子被診斷為注意力不足過動症,並且吞下過動症藥物,也有愈來愈多家長發現過動症藥物強烈的副作用,對孩童的成長與健康並無任何幫助。因此公民人權協會,與多個家長團體共同發起此次「愛他,不藥害他」全民健走大遊行活動,趁此次國際精神科年會在台舉辦之際,對目前台灣及全球過動兒患者被嚴重高估的情形,表達憂心並發出呼籲。 

    2015年11月18日 星期三

    讓我們11月21日大手牽小手,參加【愛他,不藥害他】全民健走大遊行!



    您可以為您所愛的下一代,創造安全的未來!

    以下是一位彩虹媽媽,
    在親身經歷孩子服用抗憂鬱藥物的過程和
    她瞭解藥物的真相分享:

    彩虹媽媽分享文的網址:http://goo.gl/xeqhYS

    給有智慧的父母親:知識就是力量!

    讓我們一起 《走出來 》

    11/21 下午1:00 台北市政府前集合。

    參加【愛他,不藥害他】全民健走大遊行!

    全民健走大遊行

    三大訴求:

    1. 拒貼標籤,尊重孩子本性。

    2. 童年不是病,讓教育回歸教育。

    3. 落實告知後同意權,讓我們保障孩子的未來。

    2015年11月13日 星期五

    文章轉分享:標籤給了,家長、老師、老闆都輕鬆了! 從英國政府發起之「去除精神疾病標籤運動」談起 作者: 張家齊


    2015/11/13
    張家齊


    難怪我兒子班上那同學成績不好又愛講話,聽老師說那孩子好像去過醫院的過動症門診耶!   
    去年公司來的那個新人好像常跟客戶大吵,我看他該不會是人格障礙吧!
    一百年前,醫學的診斷手冊中有59種精神疾病;而今日,醫學上會給診斷的精神疾病已將近300種,涵蓋的範圍越來越廣。簡單來講,過去一個對念書沒興趣、上課不專心的孩子,現在可能會得到注意力不足過動症的疾病標籤;一個自我期待高、要求完美的工作者,遇到挫折而心情低落時,也許會被認為是憂鬱症的病人。這樣的現象慢慢引起心理學家的關注,因為姑且不論精神疾病究竟應該如何判斷、是否絕對準確的複雜議題,有個嚴重的問題是,精神疾病標籤本身確實帶來許多負面的影響,例如導致周遭人們過多恐懼與焦慮,被標籤者受到不必要的歧視、排擠,甚至是使得原本功能尚屬正常的被標籤者,因孤立導致的心理認同歷程,反而真的產生精神疾病。
    有鑑於此,英國政府近期展開一個提倡去除精神疾病標籤化的運動,希望大眾正視這個議題。英國的調查報告顯示,百分之八十七的精神疾病被標籤者(不論是否真的經過全面且詳細的診斷過程)表示這樣的標籤曾在他們生活中產生不良影響,最高比例是在職場上遇到困難,其次則是交友關係上出現阻礙。因此,這個運動目的就在鼓吹每個人開始談論自己的心理與情緒,也關心自己生活周遭他人的心情,更著手協助公司與學校建立相關方案,提升主管和老師對於員工與學生們的精神健康知識與正確態度,企圖打破過去精神疾病標籤帶來的焦慮與負面影響。
    在這次的運動中,英國政府也特別重視下一代的教育,透過學校訪視與社群網站的方式對小朋友進行教育,英國國民健康署更建立專門教育小朋友正確精神健康知識的網站,例如教小朋友如何區分心情不好與憂鬱困擾,以及身為孩子如何建立自己的自信與自尊(筆者相信許多一般成人也無法正確回答這些問題啊……),希望讓精神疾病標籤的問題,透過更好的教育有更好的未來。無獨有偶,香港也有著類似的運動,三年來已經有超過240個中小學單位接受專家校園講座、學生大使培育、或者是家長與老師工作坊等活動,加深香港人民對情緒、精神健康的認識,進而去除精神疾病標籤的不良效應。
    這些國家的努力,讓我們了解到精神疾病標籤議題的重要性。那麼,反觀我們的台灣社會,目前是不是也有這樣的標籤問題呢?這個問題讓筆者的記憶回到當初在台灣某醫學中心的心理治療室。當時有位個案為三十多歲的家庭主婦,因為憂鬱困擾尋求心理治療。某次個案與我的會談過程中,她的手機響起,經過我的同意後,她開始與先生通話,對話中我發現個案似乎嘗試各種說法,希望避開與先生談及自己正與心理師會談。通話結束後,個案告訴我,這幾個月雖然定時過來諮詢,也覺得自己情緒逐漸好轉,但至今完全不敢讓最親密的人知道自己有憂鬱困擾,正在接受心理治療,深怕先生知道會責罵自己不夠堅強,覺得自己是糟糕的人。個案那樣的焦慮,聽在心理師耳中是心疼的,願意接受心理治療讓自己成長,是多麼有勇氣的表現,但我們的社會,有時卻加諸了更多的壓力在他們的肩膀。
    除了在治療室的經驗,目前報章雜誌針對社會事件的報導,有時確實也令人擔心。近年來不少新聞似乎在一些社會新聞中,常在標題或文章裡針對脫序行為者寫著「疑似精神異常」「恐有精神疾病」的推論句,加深了精神疾病標籤的負面意涵,誤導民眾脫序行為都是來自精神疾病,建立「精神疾病=危險」的不當聯結;讓人印象深刻的又如近年台灣社會沉痛的隨機殺人事件,事件爆發後,偶而也有幾篇採訪精神科醫師的報導,僅以單純醫學精神症狀出發,就大步向前將一個極為複雜的心理、人際、家庭與社會發展問題,標上一張精神疾病的貼紙,為民眾指引「兇手就是精神病患」的路標,最後再以「有問題就要看醫生」做一個過度簡化的結論。筆者最近甚至在一本台灣知名管理雜誌中,看見一篇文章教導主管將不負責任的員工判斷為焦慮症、衝動控制障礙、或是成癮症的精神病病人。我想,在去標籤化的道路上,我們確實還有好長的路要前進。

    營養及情緒 林曉凌醫師 <精神病學: 死亡工業>全球巡迴展在台北!!!! (展覽開放只到11月19日喔!!!)

















    演講主題:營養及情緒
    主講者:林曉凌醫師 

    小編簡要說明:請大家注意最基本的健康,不要吃太精緻的食物,腸道要保持健康,晚上只睡六小時的人,連續一週,神經就會發炎了。薑黃素有保護神經的功能。


    聽眾回饋內容:
    劉小姐:我學到了腦發炎的因素,人體膽固醇不可太少,神經系統會有影響。我以後要注意健康飲食,多蔬果,正常作息,做運動,調適壓力。

    林小姐:講座內容很棒,以後要好好照顧身體,作息要正常,並適當補充維他命。

    蘇小姐:原來胃藥不能隨便吃,要補充維生素,而且在情緒的改善上如果能透過找人聊聊,從身心靈方向著手及靜心,靜坐,或許也是可行的。要有均衡的飲食,正向的信念。

    蔡小姐:原來營養素對情緒有重大影響。以後要補充好油,B群,蔬菜,維它命C,遠離反式脂肪的麵包,蛋糕,速食,零食。很棒的內容,教育我們營養的功能,可以遠離疾病和醫藥。

    鄭小姐:原來營養會影響一個人的情緒,我決定要制止精神科。

    找回孩子的翅膀 米米媽媽現身說法 <精神病學: 死亡工業>全球巡迴展在台北!!!! (展覽開放只到11月19日喔!!!)





    找回孩子的翅膀
    小畫家迷路是名注意力失調症(Attention Deficit Disorder ,簡稱ADD)患者。在單親媽媽米米「不急、不急」的信念下,迷路有更多空間發展喜歡的藝術創作,堪稱是年紀最小的插畫家。米米還說,她採用美式教育讓小孩可以自由發揮,以「迷路」當藝名創作,運用日常所見的時事,kuso成作品。
    米米常常開玩笑說自己是「資深ADHD」。
    米米是”迷路”和”爆走”兩個寶貝的媽,老大”迷路”是多動症ADD兒童,也是台灣年紀最小的圖文創作者,目前在FB社群內已擁有20萬以上粉絲。
    雖不具備任何醫學背景,卻為了瞭解自己的孩子、認識自己的內在,多年來深入研究多動症,靠著三折肱(意指幾次斷臂,就能懂得醫治斷臂的方法。後比喻對某事閱歷多,富有經驗,自能造詣精深。)而成良醫的精神,米米認真發現孩子獨特的一面,藉由鼓勵、引導、飲食與運動,拒絕服藥卻走出了一條更健康更快樂的道路。
    「我們不吃藥,我相信藥物是為了救命而發明的,而非為了把一個獨一無二的孩子變成泛泛之輩;只要你願意改變看待孩子的角度,願意改變對於多動症的理解,只要你願意花上時間陪伴,你將會發現,這些孩子比人群裡任何一個人都耀眼。」

    2015年11月3日 星期二

    文章分章:《張國榮並非死於自殺?》


    《張國榮並非死於自殺?》

    回到源頭,生活中的喜努哀樂,
    是直到吃下了醫生開的第一顆藥之後,
    你才真正邁入「憂鬱症」的統計數字。

    從此撲朔迷離,你找不出憂鬱症是在哪裡出沒的妖怪,

    好奇嗎?

    真正讓你找不到的妖怪,其實,

    就是那些進入你大腦中的人工化學藥品。

    最難堪的是,你已經騎虎難下了。

    千。萬。不。可。以。自。己。戒。藥!

    「正如你不會怪責癌症病人為甚麼會患病,
    不會追究他為何接受了一次又一次痛苦的化療,
    依然難逃一死一樣。你勸勉抑鬱症病人要打起精神開心點,
    難道他不想?他很可能已經用盡氣力和辦法,依然辦不到,
    也不知道還可以怎樣令自己振作起來。
    這種明知自己有問題卻完全束手無策的恐怖自覺,
    也會令抑鬱症病人倍感絕望。」

    新聞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