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5月24日 星期三

新聞文章:樂團主唱突上吊身亡 妻子質疑與焦慮症處方藥有關


摘自-自由時報

2017/05/20 09:45



透露焦慮症處方藥「安定文」是因為克里斯康奈爾曾有藥物成癮的現象,才會開立給接受治療後正在恢復期的他,並說道:「家屬認為如果克里斯選擇自殺,他可能並不清楚自己正在做些什麼,而藥物或者其他成份有可能影響了他當時的狀態。」⋯⋯

出處:

http://ent.ltn.com.tw/news/breakingnews/2073250

------------------




相關新聞:

美研究:BZD抗焦慮鎮定劑 致死風險不能輕忽


2012年服用藥物過量致死的美國流行樂天后惠妮休士頓,可能就是同時喝酒又吃藥,吃的藥包括贊安諾成分。2008年意外身亡的好萊塢影星希斯萊傑,也可能是同時服用贊安諾、煩寧與奧施康定成分的藥物,加上喝酒,因而身亡。
(國際中心/綜合外電報導)
出處:
http://www.appledaily.com.tw/realtimenews/article/new/20160220/799768/

2017年5月20日 星期六

文章轉分享:注意力缺陷過動症 中醫針藥併治有效

時間: 2017/05/19 23:16

(以下為摘錄)

注意力缺陷過動症 中醫針藥併治有效

▲台南市誠信中醫診所鄧佳明醫師指出,中醫治療注意力缺陷過動症,使用針藥併治,溫和且幾乎無副作用,著重體質調理與神經活化,是患者不錯的選項。(圖/記者林悅攝)
ADHD患者的體質通常屬陰虛或胃熱,平時應少吃辛辣刺激與甜食,睡眠時數要夠,成長期兒童要忌冰冷,不能亂補,因容易上火,補過頭會更加躁動不安;鼓勵多參與活動宣洩過多體力,藉團體互動學習生活規範,避免學習攻擊性運動,如拳擊、跆拳道;需接受正確治療,並且要吃對、睡飽、多給予愛的抱抱,這樣就能幫助ADHD孩童逐漸步上軌道。
閱讀更多:
----------
相關文章

幫爸媽搞定過動寶貝,就靠這 13 個指標


總會碰到憂心沖沖的父母來問我,「怎麼辦,老師說我小孩過動,我到底要不要給他吃藥呢?」我很能理解家長的焦慮,通常我會先讓家長知道,表面上的過動和不專心的模樣,其實很可能是生活中的某些環節需要調整。以下是我會問家長的十三個問題,通常先把這十三件事情搞定,過動問題就能解除:⋯⋯




立即觀看線上 《致命的錯誤》紀錄片:


2017年5月19日 星期五

文章轉分享:什麼是健康快樂的生活?走出主流精神健康論述的二元對立(文:陳濬靈/吳兆文)



2017年5月17日 星期三

近年港人對心理健康明顯多了關注。全城矚目的議題,例如學童自殺、港鐵縱火案,都出現不少和心理、精神健康有關的分析。大眾對憂鬱症、焦慮症等各種情緒問題不再陌生,對人格、心理測驗、正負情緒、正向心理、靜觀這些熱門課題亦特別有興趣。坊間充斥了許多與心理健康有關的服務和培訓課程。有不少名人「出櫃」分享自己精神健康的心路歷程,讓大眾對這方面多一點認識、少一點歧視。在這「你有壓力,我有壓力」的城市裏,大家接受有情緒問題可以尋求醫治,無疑是一種進步。
不過,這種進步是社會文明的表徵,還是對「心理科學」的囫圇吞棗?
何謂心理健康?我城對心理健康的論述主要來自西方。西方科學對心理學的理解,背後包含一套價值觀、人生觀及世界觀。簡單而言,它們斷定了「正常」與「不正常」之間的分野,誰有病需要醫治、誰屬健康不需醫治。這些觀念在全球化趨勢下冲刷為主流,甚至漸漸成為所謂普世價值的一部分。
值得注意的是,精神健康是一個龐大市場,牽涉不少利益衝突,許多人從中取利。更甚的是,社會在不知不覺中全盤接收西方心理學,而我們原有一些重要的文化基石瀕臨被取代。
本文從3個「二元對立」的關係,簡概剖析主流精神健康的論述背後的一些問題。
身vs.心
現代西方心理學的理論淵源可追溯至古希臘哲學。2000多年前開始,肉體、靈魂被區分,到了笛卡兒,演變成二元論,這種身心分割漸漸導致精神科及心理科成為獨立的研究領域。經過二元論思潮的洗禮,走了不少歪路後,20世紀末,此學科又再提倡身心整合、身心醫學的概念。反觀亞洲及其他地區,自古以來沒有將身心二元分割,所以咱們毋須鸚鵡學舌,該對自己文化中整全的「人觀」多點信心。比如中醫學沒有精神或心理科,並不表示它不重視精神健康。它強調的是身心連結,身和心的問題不能單獨處理,要考慮整體成效,故此中醫學把精神問題都放進內科裏。回頭看來,這是非常有智慧、有見地的做法。
近年經常提倡的正面情緒,把情緒劃分成正面與負面,又無形製造了另一種對立。亞洲以及華語社會對情緒的理解,其實相當有系統,例如中醫、佛家、儒家對七情均有論述。若把情緒二元分割成正、負面,不一定利多於弊。期望人生應該只有正面情緒而沒有負面情緒、只希望愉快地過人生,其實也是一種壓力。每個人、每個民族對快樂的定義亦未必一樣。
中醫學看所有不同種類的情緒,都是正常和必需的,並沒有所謂好壞之分。不會跟西方心理學一樣,只單純追求正向情緒而逃避負向情緒。例如中醫學有「過喜傷心」之說,任何正向情緒過多,都必定有害身心。反過來說,缺乏任何一種負向情緒亦不健康,例如缺少「怒」,中醫學有「怒鬱傷肝」之說。中醫學看情緒是看其中的動態、它們之間的平衡協調,故有「情志雙勝法」等精妙的心理介入方法,亦有「形神同治」的策略方向。從中醫學的角度,每一種情緒都是重要,平衡以及中庸之道才是健康。
今代西方社會對快樂的追求過於集中此刻的感受。但無論東方或西方思想,自古以來探討及追求的快樂並非局限於短暫的情緒、片刻的快樂,反而快樂是建基於仁義道德。

2017年5月16日 星期二

文章轉分享:自由廣場》誰來搶救女作家?

20170429
◎ 劉威良
台灣一位年輕女作家自殺了。憂鬱不僅是原因,還有當年被誘姦也是原因。報導都提到,她當年滿級分,考上理想大學,卻因為憂鬱疾病而無法完成學業。身為一位專業的精神科護理人員,也研究動物輔助治療、教育與活動,心想,她的自殺,有沒有可能避免。
一個功課好、文筆好,美麗又纖細的女孩,承載社會的期望也很大,過去被性侵誘姦的陰影,一定重重地壓著她。女作家長期有憂鬱病史,不知她是否清楚,接受治療、服用憂鬱症的藥,副作用可能就是會讓人想自殺。吃憂鬱症的藥會治病,也會更想自殺以及具暴力傾向,有多少人知道?
研究報告中,七人吃抗憂鬱藥,有一人會減緩憂鬱症。但是在兩個人中,就有一人會有想自殺的副作用。尤其是年輕二十五歲以下的患者,副作用經常比年長者還要高。藥可以治病,也可以加重病情。醫生常常為了改善病人症狀,而避重就輕,更有台灣醫生認為研究的對象是西方人,台灣人體質不同,不一定有同樣的結果,這個推論非常荒謬。沒有明確告知藥物副作用的嚴重性,沒有警覺到家人陪伴的必要與強化諮商,或許才是造成自殺身亡的主因。其實在美國的某些抗憂鬱藥物,已有像香菸一樣加註警語。只是台灣一直不明確面對而避談,擔心病人因害怕而停藥,讓患者與家屬都疏於警覺。

2017年5月15日 星期一

文章轉分享:自由開講》為什麼憂鬱的人吃抗憂鬱藥可能自殺?


2017-05-15
林奕含,又一個美麗的年輕生命這樣消失了。根據報導,這位才貌雙全的年輕女孩,曾經治療了十年,也吃了十年的中樞神經藥物。前幾天有個朋友來找我,聊到這則新聞,順口問:藥師,妳可以解釋一下為什麼憂鬱症配合治療,卻還是會自殺呢?
對於這樣早逝的生命,我們難忍悲慟與惋惜,許多文章為她而寫,用不同角度解釋為何她放棄活下去。
在此我並不希望苛責死者的治療團隊,因為我相信沒有人希望這種事情發生,她的主治醫生應該比其他人更難過遺憾。但是站在藥師的角度,以及民眾有醫藥知情權的考量下,我願分享一些較少被醫療專家或媒體提起的資訊。有時候資訊的落差,可能會造成健康及幸福程度的落差。
台灣精神醫學會最近提供以下數據:研究發現過去台灣自殺死亡者,生前一年內曾看過精神科醫師者占四分之一,曾被開立抗憂鬱劑者也大概占了四分之一。回到那個問題:為什麼雖然憂鬱症配合治療,有人卻還是會自殺呢?就我對病患和藥物的了解,影響人心情的生活大小事固然許多,但是藥物的副作用則可能是最後一根稻草。
就如某個抗憂鬱藥物的仿單(說明單)所寫的(如圖所示):「警語:抗憂鬱症藥品可能使某些治療初期病患之憂鬱症狀惡化和發生自殺行為,乃是長久以來的醫療顧慮。……研究顯示比較用藥組與安慰劑組(不含任何有效成份的錠劑)每1000位接受治療病患發生自殺意念或行為的案例數:小於18歲增加14例,18-24歲增加5例。」
(作者翻攝)

新聞文章:【變態醫生】散佈兒童色情照 耶魯畢業精神科醫生被捕


建立時間 (HKT): 0512 23:30

疑犯洛克哈特及馬丁。三藩市警局提供(互聯網)


三藩市疑出現變態淫醫!以醫學院研究聞名,轄下有多間醫院的加州大學三藩市分校(UCSF),一名畢業於耶魯大學的精神科醫生,懷疑管有超過600項兒童色情品遭拘捕。
駐三藩市記者:唐芷瑩
警方表示,早前發現有人在網絡上傳和交易兒童色情照及影片,追蹤到經由UCSF的校園Wi-Fi上載,3月起調查該校心理學系的36歲駐院精神科醫生洛克哈特(Billy Lockhart)。警方本周二到市內突擊搜查他位於布納維斯塔臺(Buena Vista Terrace)的寓所,在他和33歲男同房馬丁(Benjamin Martin)的幾部電腦裝置內,發現超過600個兒童色情影像檔。
二人被落案起訴管有兒童色情品罪,其中洛克面臨多一項散佈兒童色情品罪。
學校網站顯示,洛克畢於耶魯大學醫學院,持醫學博士(M.D.)銜頭。
警方呼籲,懷疑接觸過兩名疑犯的受害人,盡快聯絡當局協助。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realtime/international/20170512/56685383

------------------------------


更多關於精神科違反人權的真相: 


立即點閱 《
傷害青少年:精神病學破壞年輕人的心靈》



2017年5月7日 星期日

活動快報! 立即報名: 現代愛因斯坦,去哪了? (免費公益講座)

活動名稱 :

「現代愛因斯坦,去哪了?」從教育觀點來看過動症



到底要如何看待我們周遭這些聰明、
好動以及富有創造力的孩子呢?

除了用藥以外,還有其他的方式嗎?


中華公民人權協會,特別邀請相關專家學者,與關心孩童健康心智的您,一同探討現代過動兒現象,以及如何挖掘我們身邊的小小愛因斯坦。

如何選擇對過動寶貝最適合的成長方式,讓他們一展長才呢?
聽聽教育專家的觀點,一起挖掘身邊的「天才」、「發明家」

名額有限,即刻報名↓

2017年5月5日 星期五

文章轉分享:女記者潛入精神病院臥底10天!出來後只做一件事,卻讓美國社會整個改變了

 
19世紀末,美國紐約一位叫伊麗莎白·科克倫的女記者無意中聽說一個人被送到精神病院後,病症變得極其怕人:他把自己關在房間裡,只要有人進來,就馬上躲到房間的一個角落,還總是自言自語「不要打我,不要打我」。


說者無意,聽者有心。伊麗莎白的職業敏感告訴她,精神病院肯定有問題,說不定是個大新聞,她決定裝扮成精神病人混進醫院去一探究竟。她翻看了許多精神病方面的書,把精神病的各種癥狀瞭然於心,還專門去觀察真正的精神病人的神態動作,直至她可以隨時進入到精神病患者的狀態。

2017年5月1日 星期一

新聞文章:課桌結合腳踏車 上課變得很動感

2017-04-19 15:35聯合報 記者凌筠婷

「小朋友乖乖坐好!」這種要求在埔心國小的「動能學習教室」不再出現!彰化縣埔心國小結合在地企業,打造第一間結合健身器材和課桌的動能學習教室,課桌的下方是跑步機和健身車,學生可以一邊踩健身車一邊聽課,同時兼顧了健康和學習,也讓小朋友不再因每天「坐著不動」而越來越胖。
埔心國小校長黃宏田表示,現在國小學生肥胖比例過高,因此盡力舉辦各種活動將學生拉出教室,讓學生運動機會增加,但是有些精力旺盛的孩子,一般體育課時間根本不夠耗費體力,因此在上課時間反而更不能專心,忍不住動來動去,卻又會因此被老師責備,老師不開心,學生也無奈。
埔心鄉在地企業「明曜國際健康科技公司」專賣健康器材,執行董事王絢臻表示,歐美教育界已經有多所大學和中小學教育者研究發現,學生使用健走機同時學習,可以更有創造力、學習狀態更好,甚至可以解決學習障礙、無法專注的問題,但是因為台灣一直沒有引進,因此他們決定先從在地小學進行「實驗」,設置動能學習教室讓有專注力不集中、過動傾向的學生優先試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