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5月28日 星期四

文章轉分享:十三個簡單問題,幫爸媽搞定過動寶貝

2015.05.05


資料來源:王聖惠中醫師(公民人權協會理事長)
總會碰到憂心沖沖的父母來問我,「怎麼辦,老師說我小孩過動,我到底要不要給他吃藥呢?」我很能理解家長的焦慮,通常我會先讓家長知道,表面上的過動和不專心的模樣,其實很可能是生活中的某些環節需要調整。以下是我會問家長的十三個問題,通常先把這十三件事情搞定,過動問題就能解除:
1. 孩子一天睡幾個小時?
如果是十二歲以下的學齡兒童,他們還在成長,我誠懇的建議父母讓他們每日睡足十小時。孩子睡眠不足時,他們反應出來的會是過動和不專心。
2. 早餐吃得營養嗎?
早餐營養要均衡,包括蛋白質和蔬果,不吃含糖食物及飲料。奶、蛋、肉和蔬果的份量要足夠,最好各有二份(一份指一個人本人的拳頭大小)。其實每餐的營養都要均衡,一定要有足夠的好營養及吃好油,等等。營養素如鐵質不夠,就可能有過動及注意力不集中的現象。
3. 水喝的足夠嗎?
輕微的脫水現象即可能導致不耐煩、焦躁、吵鬧、迷糊,用一個人的體重(公斤)x33c.c.是最少需要飲用的水量。而且在此說的是單純的水,而非其他口味的飲品。微黃的尿表示已輕微缺水了。
4. 每天戶外運動有超過兩小時嗎?
孩子的身體需要動,去公園或球場的露天環境跑步,打球,走路,爬上爬下兩小時,消耗多餘的精力。許多孩子每天放學後,又進安親班,身體一直坐著不動。其實孩子每天應該花兩小時在戶外運動。

2015年5月26日 星期二

本會2015年5月24展覽活動新聞:人權團體辦展 捍衛兒童人權拒藥害

 
/高雄市報導



中華公民人權協會在高雄市山達基教會機構舉辦「潛藏危機:精神科藥物與孩子的未來特展」。(吳江泉攝)
中華公民人權協會在高雄市山達基教會機構舉辦「潛藏危機:精神科藥物與孩子的未來特展」。(吳江泉攝)
「保障兒童生存權、保健權及受教權」響應每年6月1日國際兒童節(International Childrens Day)高雄市人權團體舉辦「潛藏危機特展」,呼籲政府、家長關心兒童權益,莫讓醫療怪獸吞噬了孩子的身心健康。
社團法人中華公民人權協會於國際兒童節前夕,在高雄市山達基教會機構舉辦「潛藏危機:精神科藥物與孩子的未來特展」,讓關心孩童服用心智藥物安全的家長,能了解更多關於精神藥物對孩童未來的影響。
國內兒童心智科醫師指出過動兒盛行率為3.7%,也就是100人中有3-7人罹患該疾病需就醫。由於至今只有量表與醫師口頭評估,不少家長質疑孩子究竟是活潑天性還是真的罹患疾病。國內近期也不斷傳出健康兒童受到誤診,導致從小藥丸不離身,更因為被認為是過動兒受到排擠,反而導致身心受創。
中華公民人權協會理事長王聖惠醫師指出,2014年1月31日,日內瓦舉行的65屆聯合國兒童權利大會上,兒童權利委員會對於全球過度施予兒童處方興奮劑表達憂心,並建請締約國要求衛生主管單位積極找出孩童於教室內發生注意力缺失的根源並加以改善,而不要將兒童貼標籤為患有精神疾病,這樣的診斷並沒有醫學根據。她進一步提出質疑,為什麼台灣卻反其道而行,更大力的推動篩檢兒童?
特教界耕耘40年的劉弘白博士受邀專題演講指出,孩子成長中,與其他人有不同差異是正常的,家長應該深入傾聽孩子的需求,並依孩子的天生特質培養專長與興趣,而不是輕易帶去診斷拿個「過動症」標籤貼在孩子身上,對孩子並不公平,也沒幫助。

2015年5月20日 星期三

文章轉分享:新研究證明過動兒邊扭邊上課學得更好

(以下文章摘自 還孩子做自己聯盟 網站)
作者:幸佳慧(聯盟成員)
還記得小時候在校上課或在家裡寫功課的情景嗎?總是有些學生不斷的轉動鉛筆、轉頭髮、踩腳、抖腳?把椅子往後倒前後搖來搖去?搖頭晃腦這裡動一下那裡動一下?回家寫功課甚至要一邊聽搖滾一邊晃動身體?寫三分鐘得去玩個十分鐘?….
也許你也是這樣的人,或者旁邊有不少這樣的同學。當然,有些人在聽講或寫功課時是要求「絕對安靜」才能進行。但我們或許都忽略,那些在學習時要求絕對靜態的人,不見得是多數,只是因為被視為「合乎規矩」的典範,而被當作「正常」的標準,其他不是這種「零動態」型態的人,輕微者就學著壓制控制自己,在紅線內勉強求存,但顯著者就常超出安全線外而被懲戒,並被視為「調皮搗蛋」、「不正常」與「注意力不足過動症」。
pippi01s
《長襪皮皮》漫畫版,皮皮初次上學被老師要求坐好

當今的社會氣氛尤有甚者,兒童若有過多的大肌肉活動,很容易就會被懷疑或歸類為ADHD過動症兒童,這些孩童尤其在學習上被看作學習能力有缺陷與障礙的人,必須看醫診斷、吃藥控制,好有效的符合狹隘的社會標準,交出焦急大人要求的成績單來。
但是,美國《異態兒童心理學期刊》四月號刊出一篇新研究〈ADHD過動:損害缺陷或補償行為?〉主研究者Dustin Sarver是密西西比大學醫學研究中心的學者,Sarver專門研究ADHD,他發現ADHD兒童在動態狀態下的學習表現,反而更好。
Sarver的實驗對象為8-12歲的男孩,一組依美國《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手冊》四版的標準鑑定為ADHD的29個男童,另一組為一般發展的孩童23個。實驗針對他們在測試時的運動強度(不同大肌肉運動指數)、工作記憶表現、與注意力三項目交叉設計。當實驗者以隨機的字母跟數字,對坐在旋轉椅上的兒童測試,ADHD組兒童,比不動狀態下時的表現顯著變好。相反地,典型發展的兒童,因為旋轉運動,表現反而變差。
2015-05-19_18-04-24
歡迎點選本圖,看更多介紹
Sarver從數據解讀,即使是輕微的肢體運動也會喚醒那些好動兒童的神經系統,因此改善認知學習的表現。他認為這些兒童越動,他們就越幫助自己增加認知的敏捷度。他在接受媒體採訪時直接了當的說:「當我告訴孩子們『不要動,不要打腳,不要拍動時』,他們就會把他們的精神力氣都花在遵循這些規則上,反而使他們沒有注意力可用在學習上了。」
由於這是學術上,第一個針對過動兒童與一般兒童在「運動強度、工作記憶表現與注意力」三者複雜關係上所作的實驗,實驗規模雖不大,團隊也表示日後還有諸多地方可繼續延伸探討,但在論文裡他們明白表示,認為實驗發現已足以向各界提出警訊:在定義兒童「過動行為」上需要更具體謹慎,並避免對兒童的「大肌肉活動」做過多的糾正,因為對某些小孩來說,那些活動在他們的學習活動上,是具功能性與必要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