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3月28日 星期一

新聞文章:研究證實:孩子學音樂 減輕焦慮感提升專注力


我們常聽到人們說:「學習音樂可以陶冶性情、培養氣質」、「學音樂的孩子不會變壞」,此一言論,得到醫學界證實了。根據外媒報導,最新的青少年精神病學研究顯示,孩子學習音樂可以幫助控制情緒、增加注意力,還可以降低孩子的焦慮感。

美國佛蒙特州大學醫學院(University of Vermont College of Medicine)研究團隊表示,演奏、學習音樂能對大腦的控制行為區域可產生正面積極的影響。

大腦皮質層變化 影響情緒與外在行為
研究分析了232名6歲到18歲孩子的腦部核磁共振造影掃描(MRI)資料,藉此研究學習與演奏樂器與大腦之間的聯繫。研究結果發現,這些孩子,隨著年紀增長,大腦皮質層厚度隨之增加,而大腦皮質層特定區域的厚薄變化與外在行為和情緒問題密切相關。

2016年3月24日 星期四

新聞文章:四歲嚴重過動被開藥 十歲見總統被稱神童女秀才


十歲的呂靜穎(右一)在「第十六屆全國經典總會考」以優異成績表現,進入前十三名,是最年輕的得獎人之一。與馬總統合影。左方為呂小妹的哥哥及母親。
 十歲的呂靜穎在「第十六屆全國經典總會考」全國數千人不分齡資優考生中,以優異成績表現,進入前十三名,是最年輕的得獎人之一。本月十一日,由馬總統接見。小小年紀能背誦二十萬字中文經典,十萬字英文經典的功力,讓總統盛讚:神童女秀才。 

 來自桃園的呂靜穎,四歲上幼稚園小班時,學校老師覺得她上課總是東張西望,不專心,於是介紹靜穎的父母去醫院做治療。醫生聽媽媽轉述靜穎上課情況,表示她過動嚴重。醫生有提到,雖然過動藥最好在六歲以上再使用,但靜穎很嚴重,所以必須開藥。媽媽拿藥回去後,上網查發現此藥會有很多副作用,心疼孩子而沒有給她吃。回診時問醫生替代方式,後來有安排感統課程。其中有一項復健課程是老師帶孩子讀一句書中的話,要孩子複誦一句。這個課程給了媽媽靈感。另方面,也接觸到王財貴教授推廣的讀經教育,於是決定帶著孩子一句一句讀經。 

 媽媽陳姵榕說:「一開始帶靜穎讀書,把她夾在我兩腳之間,握住她的手一個字一個字的指字,因為她的好奇心重,不聽使喚,讀沒幾句就會被吸引她的事物給拉走,一次又一次的帶她回到位置上,真的好辛苦。」但是陳姵榕不生女兒的氣,也從來沒有打過孩子。在媽媽愛心的半年帶領下,靜穎終於能夠穩定的跟著念書。陳姵榕發現,原來靜穎之前的不專心是缺少練習專心,現在的女兒能靜能動。 

2016年3月23日 星期三

新聞文章:老師懲罰「不准下課」 誰殺了他的天分?

2016年03月22日12:18

你曾經擔心小孩是過動兒嗎?看完這篇文章,可能要重新檢視一下自己的標準。
 
《人本教育札記》在《商業周刊》網站專欄發文《「不准下課」的懲罰很奇怪ㄟ ...一個家庭醫師:不讓小孩下課活動,上課怎麼專心?》討論「疑似」過動兒的案例,文中舉例孩子出現話很多、坐不住、做白日夢、容易分心、愛玩等行為,有幾名老師碰到這樣的孩子,選擇是「不准孩子」下課,要孩子在下課時罰站、不准跟其他孩子說話和玩耍,造成孩子跟其他同儕間的距離,更間接造成排擠效應。該名家庭醫師遺憾地寫下「不准孩子下課做為懲罰是很奇怪的,因為孩子明明需要下課多活動,上課才有『可能』靜下心來,專心上課。
 
碰到小孩有狀況,除了和老師合作外,也些家長選擇帶小孩去看心理醫生,並強迫吃藥,完全忽略孩子不專心的原因。該名家庭醫師也指出,有研究發現,其實經常胡思亂想的人,工作記憶比較強,他開始反思「過動兒越來越多,是因為診斷技術的純熟,還是因為現在的教育環境,無法容忍越趨多元的孩子樣貌?」他也在想醫療強調的「正常」,往往是忽視孩子的個別,「硬把孩子關在教室裡,孩子坐不住了,再說孩子是過動,必須看病吃藥,豈不是『欲加之病』?
 

文章轉分享:別吃百憂解 腰果及其它天然療法也可抗抑鬱(請勿自行停藥!)



【大紀元2016年03月23日訊】

(大紀元記者張小清綜合報導)調節情緒和思維的處方藥「百憂解」近年相當普及,表面上是「治療」抑鬱症,其副作用卻屢見報導,最嚴重的是增加自殘自殺或針對他人的暴力傾向。如果你正為抑鬱所苦,又不想服用危險的精神藥品,現在有個好消息:你可以吃美味的腰果代替,此外還有許多早已被發現的天然療法。值得一提的是,腰果也是最健康的食品之一,其天然保健功效包括防癌、護心和助消化。

據早先報告,百憂解(Prozac,藥物名氟西汀)與某些抗抑鬱藥及止痛藥合併使用,可能引發肝功能異常、腸道出血等問題,其副作用還包括噁心、失眠、嗜睡、厭食、焦慮、神經質、肌肉無力以及顫抖等。

暴力方面也有一些臨床研究,「精神藥物殺手」(Psych Drug Shooters)網也收集了不少案例,其中最為人所知的是1989年美國47歲男子維斯貝克(Joseph T. Wesbecker)持槍衝到前僱主的工作場所槍殺8人、12人受傷,最後自殺身亡。當事人犯案前服用了四週的百憂解,受害人家屬隨後對製藥公司提起了訴訟賠償官司。在美國,這類案例已多到讓許多法官確信服用百憂解會降低心理能力,繼而做出無罪判決。


美國的FDA已要求抗憂鬱劑的製造廠商標註最重的黑框警語,25歲以下的人尤其要小心,大規模研究顯示,18歲以下服用百憂解這類抗憂鬱藥,自殺風險倍增,18至24歲的人服用,自殺風險也增為1.5倍。

2016年3月22日 星期二

文章轉分享:美國研究:動來動去,孩子更專心

作者:黃瑽寧  親子天下雜誌


從小我就靜不下來,考試前一定要先到操場「熱身」。

根據研究,運動可促進兒童記憶力、專注力,

因此不妨帶著孩子一起早睡早起做運動吧!


我有一位朋友的孩子,做功課的時候有個怪癖,

喜歡騎著小腳踏車在家繞圈圈;每繞一圈,

就寫一題功課,這樣周而復始轉個不停。

媽媽看了有點反感,叫孩子乖乖坐下來,安安靜靜的寫作業,

但這麼一來效率反而變差,孩子在書桌前不是玩筆,

就是搓橡皮擦,然後發很長的呆,

一個小時過去還寫不完三題。


我自己以前在學校的時候,就是一個坐不住的人;

念書的時候抖腳、轉筆,站起來走動,甚至考試之前,

還一定要到球場投個籃球流流汗。

不過根據其他曾經讀過女校的朋友回憶,在考試前夕,

操場通常是空無一人,只剩幾隻零星的麻雀,

截然不同的經驗,似乎說明了男女腦部構造的大不同。

換張椅子,專注提升12%。


很多人認為專心的定義,就是一個人坐在書桌前,

打開一盞燈,低頭讀書,那才是專心。因此圖書館內,

或是K書中心的擺設,大致上都是以這樣的方式,

來營造專注的氣氛。


然而很多孩子,尤其是男生,處在這樣的環境,

反而容易發呆陷入沉思,不能夠專心有效率的讀書。

他們喜歡邊走路邊看書,或者每坐十五分鐘,就要起身跑步、

運動,活動筋骨之後,才能讓腦袋再度專注於下一個學習內

容。

2016年3月21日 星期一

新聞文章:未成熟的孩子可能被誤診為過動症

( 圖取自原文網址)


2016-03-20

《Journal of Pediatrics》刊登台灣台北榮民總醫院

 (Taipei Veterans General Hospital)的最新研究,

發現許多被診斷患有注意力不足過動症 

(attention deficit hyperactivity disorder,ADHD)的孩子,

可能僅僅只是因為和其他同學相比之下較不成熟,

而並非真的具有疾病。


作者檢視近400,000位年齡介於4-17歲孩童及青少年的

醫療紀錄,發現注意力不足過動症的確診和

病人的出生月份有著顯著的關聯性;

分析結果顯示,

生日在9月份的男孩及女孩被診斷

患有注意力不足過動症的比例分別為2.8%及0.7%,

但生日在8月份的男女孩童其診斷比例卻升至4.5%及1.2%。


作者表示,許多孩童前來就診的依據是老師回報孩子

在學校的行為表現,

然而在同一年級裡年紀最大的孩子和最小的差距可達1年,

而年齡和神經認知成熟度(neurocognitive maturity)

又有一定的關聯,

能因此造成較不成熟的孩子被誤診成注意力不足過動症

並接受不必要的藥物治療。


來源:

http://www.globalmednews.tw/news_view.php?no=513

------------------

2016年3月17日 星期四

新聞文章:新墨西哥州議員立法預防強制給予兒童精神藥物

http://www.cdnews.com.tw 2016-03-16 18:09:58

昨天新科立委張宏陸向行政院及教育部首長質詢過動篩檢表過於粗糙問題。
目前兒童過動標籤濫給並且濫開藥的情形全球普遍,並且已被許多先進國家視為災難。 

 在聯合國多次警告締約國正視兒童被濫開過動症精神科藥物後,去年春天,美國新墨西哥州州長蘇珊娜‧馬丁內斯簽署了一項法案,使新墨西哥州對於保護兒童及家長權利更向前邁進。該法案確保家長的權利,當父母決定不給予孩童精神藥物時,此決定不能成為強制將孩童交由兒童保護服務來進行安置的理由。 



 不僅止於此,州眾議員諾拉•艾斯比諾沙所提出的53號法案,也限制學校人員對家長採取任何行動,或強迫任何學生服用精神藥物。此外,校方對學生執行任何心理篩檢前,須獲得家長書寫的同意書。艾斯比諾沙眾議員表示,長久以來,家長們保護孩童的權利被壓迫,孩童們被錯誤的歸類為精神疾病患者,被強制給予會造成心智改變的危險性精神藥物。新墨西哥州如今加入保護兒童及家長權利的行列。 
  
 有鑑於越來越多的孩童因為主觀及未經多元整合的檢查及診斷,就被認定患有精神疾病,且被要求服用具有傷害甚至致命的精神藥物。美國各地的議員們都開始對粗糙且主觀的心理衛生篩檢及有害精神科藥物入侵家園及校園而設限。 
  

2016年3月16日 星期三

新聞文章:是否過動靠問卷就投藥 張揆:不妥!(沒有人想把孩子推入精神病學的毒害中!)

2016/03/15 11:18

民進黨立委張宏陸今天在立院質詢時表示,學校對過動兒(ADHD)的處置,只以問卷方式詢問,就要疑似有過動症候群學生就醫服藥的規定應該取消。對此,行政院長張善政答詢時表示,填表就斷定的方式過度簡化,應該經過縝密醫療診比較妥適。
 
張宏陸說,過動兒篩檢要經過醫生檢查,但在某些縣市學校只是叫家長填表格,老師勾一勾決定學生是不是過動兒,就投藥標籤化。教育部長吳思華答詢坦言,的確有這樣的情況,但這過程不夠嚴謹應該改進,應該經過醫生檢查確認,會盡快檢討是否有失當之處。
 
張揆則表示,只靠填表就斷定小孩需要吃藥是不完整的過程,至少後半段需要深入醫療診斷。張揆說,填表只是初步判斷,後面要加上細緻診斷,對填表出好像有問題,經過仔細診斷才能決定是否吃藥治療,但其實醫生給孩子直接吃藥的比例其實不高。

2016年3月15日 星期二

新聞文章:服抗憂鬱劑 植牙可能失敗

台灣新生報 2016/03/10 

美國最新研究發現,服用抗憂鬱劑可能導致植牙失敗。

抗憂鬱劑常用來治療焦慮症、疼痛與其他情緒障礙。美國紐約州立大學水牛城分校研究團隊發現,若服用抗憂鬱劑,植牙失敗風險會增加四倍之多,每年服用抗憂鬱劑,植牙失敗機率就會翻倍。

抗憂鬱劑常用來改善情緒問題,藥物副作用之一是會減少骨骼新陳代謝調節,骨骼新陳代謝對傷口癒合非常重要。研究計畫主持人牙科博士候選人莎蘿查娜古朗表示,植牙之後,植牙周圍必須有新生骨頭,植牙牙體才能固定,傷口也才會逐漸癒合。

研究作者植牙膺復科助理教授拉提法‧拜蘭表示,抗憂鬱藥物雖然可以幫助舒緩憂鬱症狀,但用藥時,醫師、患者一定要衡量利弊得失,患者應該與醫師合作,才能取得平衡。

拜蘭指出,抗憂鬱劑副作用包括骨質疏鬆症、靜坐不能症、磨牙症、口腔乾燥等,這些因素都會干擾植牙傷口癒合。

2016年3月14日 星期一

新聞文章:德廉航機師撞山前 醫囑赴精神病院就醫(驚人!原來⋯⋯)




中央社巴黎13日綜合外電報導)法國調查人員今天說,德國廉價航空公司日耳曼之翼航空(Germanwings)的機師魯比茲去年駕機撞山前2週,私人醫師曾建議他去精神病院就醫,而且他當時服用抗憂鬱藥物。

檢察官認為,有嚴重憂鬱症病史的副機師魯比茲(Andreas Lubitz)去年3月24日把自己關在駕駛艙,蓄意將當時駕駛的空中巴士客機撞向阿爾卑斯山,造成機上所有150人喪命。

法國航空事故調查局(BEA)提出終結報告指出,魯比茲2014年12月開始出現符合「精神病性憂鬱症發作」的症狀,他在那之後好幾個月求助多名醫師,但沒有任何醫師對飛航當局或他的雇主發出警訊。

美聯社報導,報告並說,檢驗發現魯比茲有服用兩種抗憂鬱藥物和1種安眠藥的跡象,其中一種抗憂鬱藥物可能讓人有自殺念頭,尤其在服用初期和劑量增減時。⋯⋯1050313

來源:
http://www.cna.com.tw/news/ahel/201603130269-1.aspx

影片分享: 藥廠如何操縱媒體訊息(藥廠如何讓大眾唯命是從?)





此影片非為本會所有,若有侵權,請來信通知刪除!



內容:

在這個大開眼界的談話,經驗豐富的調查記者Sharyl Attkisson顯示
由政治,企業,或其他特殊利益集團資助的假草根運動,如何非常有效地操縱和歪曲媒體信­息。
(用假草皮比喻人造的環境、訊息,人們以假當真)




2016年3月11日 星期五

文章分享:7招防過動兒慌亂 別讓糖份失控


圖片來源:DariuszSankowski @Pixabay CC0 Public Domain

華人健康網 記者張世傑

患有注意力不足過動症的孩童,經常面對驚慌與壓力的生活,匆忙、慌亂的過日子,例如起床時沒紀律的行為,導致上學快遲到;吃飯的時候東摸摸西摸摸,最後又囫圇吞棗的吃下肚;晚上等到家長要簽聯絡簿時,才發現作業還沒寫、便當盒子還放在書包內…,南投醫院職能治療師表示,長期的驚慌與壓力會對大腦造成傷害降低學習能力。

衛生福利部南投醫院洪麗珍職能治療師表示,注意力不足過動症的孩童,其本身缺乏內在規範,對於特定的情境中缺乏動機,因此當如果有一系列要做的事件時,則易處於匆匆忙忙,或耽於空想中。以下7點方法,可使孩子較容易成功完成生活瑣事。

1.日常生活規律性
每天規律性的從事活動,孩子會很清楚了解甚麼時間該做甚麼事情,才有辦法試著按部就班、規律的完成每天該做事件,進入平靜、穩定的情緒書寫作業、執行生活事件,有朝一日孩子可以學會自己從事日常生活活動。

文章分享:換個角度看ADHD:過動症真的存在嗎?

一個可帶小孩入場、還有志工陪坐不住小孩玩的座談會「過動,在不在」,擠滿超過四百位家長與老師,在充滿笑聲跟無數嘆息聲中,重新思考大人看待「過動」的意義。



圖片來源:鄒保祥攝
2月26日人本教育基金會舉辦了一場「過動,在不在?」座談會。500人的演講廳坐滿八成聽眾,由家醫科醫師李佳燕、兒童文學研究者幸佳慧跟知名過動插畫家迷路的媽媽米米主講。座談會全程3小時,聽眾大多都打破了「成人只能維持一小時專注力」的平均值,「異常」的專注。
這場座談會很不一樣:它開放帶小孩入場,不管小孩幾歲;演講過程中,小小孩哭了或講話,沒有人會怒視、感到被干擾;如果小孩坐不住了,外頭報告處有志工、繪本跟玩具,陪他們盡情玩耍。
用不一樣的態度看孩子、看待「玩」跟「動」,正是座談會的目標。人本報名表上寫著:「當我們『說一個小孩過動』,可以取代『指責小孩搗蛋作對』,看起來我們像是進步了,但會不會因為這個名詞,我們忘了『動』本身是很好的價值,我們也因為這個名詞,將一切現象歸因於孩子個人,卻忽略了環境制度……」人本希望藉此讓大人們重新思考架在身上的行為規範跟標準,不要簡單的用「過動兒」來取代對眼前孩子的真實理解。

新聞文章:德廉航空難周年前夕 副駕駛憂鬱日記曝光

新頭殼newtalk |  綜合報導

2016年3月8日 星期二

新聞文章:過動症藥 恐降小孩骨密

台灣新生報 2016/03/08 00:00

美國最新研究發現,兒童、青少年若服用治療過動症(ADHD)藥物,骨密度會比較低。研究認為,醫師最好提醒一下患者、家長用藥風險,並採取預防策略,避免長時間骨密度偏低造成不良影響。

上述研究成果已發表於二○一六美國骨科醫學會年會(AAOS)。

研究資深作者美國陸軍外科研究院外科醫師潔西卡‧里維拉表示,近來過動症藥物使用頻率越來越高,兒童時期正是骨骼發育重要階段,這項研究讓人更了解這類藥物所帶來的影響。

在這項研究當中,研究人員以美國疾管署所進行的國家健康與營養調查數據為基礎,針對五千三百一十五名兒科患者進行分析,比較用藥者與沒有用藥者的差異。結果發現,服用過動症藥物的兒童,無論是大腿骨(股骨)、股骨頭,還是腰椎,骨密度都偏低,用藥兒童中,大約百分之二十五符合骨質缺乏症標準,用藥患者出現骨質缺乏症比率明顯高於未用藥者。

2016年3月3日 星期四

新聞文章:海歸吃抗抑鬱藥自殺 家屬告誤診

July 26, 2014, 6:00 am 

吃了三天抗抑鬱藥物後,海外歸來探親的36歲青年章文跳樓自殺身亡。家屬將其就診的南京某醫院告上法院,認為醫院將章文錯誤診斷為抑鬱症,並開了可能引發自殺傾向的抗抑鬱藥物,應對章文的死負責,要求醫院賠償30多萬元。揚子晚報報導,南京秦淮法院昨天開庭審理,沒有當庭判決。

據報導,章文具有澳洲某大學商業學士學位,並具有國際會計師資格,取得澳洲永久居留權。但2012年7月下旬,章文回江蘇鎮江探親。後因腹疼,經鎮江某醫院診斷為膽囊炎、膽囊結石,8月切除膽囊。但兩個多月後,章文仍覺不適,並伴有失眠等症狀,到醫院復診無異常。

10月22日到南京某大醫院看中醫,醫生斷定章文患有輕度焦慮和中度抑鬱,開了一些中藥,還開了一種叫「左洛復」的抗抑鬱的西藥。「他吃藥後出現了明顯的焦慮和痛苦,說吃藥後晚上渾身出汗,身體有觸電和火燒一樣的感覺。」家屬說。25日凌晨,章文從自家樓頂跳樓自殺。

新聞文章:兒當白老鼠枉死 劉母獲賠560萬


記者張敏毅/綜合報導
October 20, 2015, 6:20 am
華裔母親Marion劉因兒子參加臨床藥物試驗死亡而狀告製藥商,洛杉磯高等法院陪審團日前裁定,認為製藥商應該承擔70%責任,判決賠償Marion劉560萬元。 

貝里斯籍(Belize)的Marion劉,因兒子2009年參加美國強生公司(Johnson & Johnson)子公司Janssen研究與發展公司的臨床試驗時死亡,六年前在洛杉磯控告製藥商。劉女士的兒子Augustine Leo 劉,早在2004年就被診斷患有精神分裂症(schizophrenic)。25歲時參加藥物試驗,不幸因心臟疾病發作死亡。劉姓女士認為,製藥商Janssen有嚴重醫療疏忽,原本求償800萬元。但陪審團認為Janssen應承擔70%責任,故判罰Janssen賠償560萬元。 

從庭審上的證詞顯示,Augustine Leo劉曾參與Janssen研究與發展公司負責的關於治療精神分裂症藥物利培酮(Risperidone)的臨床試驗。但他接受第一輪注射後,不到一周就不幸離世。 

Augustine2009年2月19日參加試驗之前,曾做過心電圖EKG,結果顯示「不正常」,抽血報告也顯示他的肝指數(liver enzymes)也偏高,但實驗小組卻將劉定為「正常」(asymptomatic),接受他參加試驗。 

新聞文章:婦人長期憂鬱失眠 原來是更年期惹禍!

                                     祝春紅建議婦女即早為更年期做好身心準備。(台北慈濟醫院提供)
祝春紅建議婦女即早為更年期做好身心準備。(台北慈濟醫院提供)

2016-03-03  08:56
〔記者翁聿煌/新北報導〕48歲的陳姓婦人近年來時常覺得焦慮不安,失眠,心情鬱悶,易因小事與家人吵架,甚至懷疑自己罹患憂鬱症,還到身心醫學科就醫,服藥數月仍不見好轉,直到台北慈濟醫院婦產科門診,婦女保健中心主任醫師祝春紅問診得知她有月經不規則和潮熱盜汗的情形,診斷是更年期來報到,因荷爾蒙分泌減少而引起血管舒縮症候群等諸多不適症狀,經評估後服用荷爾蒙補充藥物後已逐漸獲得改善。
祝春紅說,女性更年期前後可以持續10~20年之久,從最後一次月經算起,連續一年沒有月經,就是進入停經期,台灣女性停經年齡大多介於45~55歲。
在停經前的4~5年是「停經前期」,隨著卵巢功能開始衰退,荷爾蒙(包括雌激素、黃體激素等)的分泌逐漸減少,排卵和月經變得不規則,週期縮短或延長,生育能力下降,很多女性會出現潮熱盜汗、憂鬱焦慮、心悸、失眠、陰道乾澀、性交疼痛、頻尿、漏尿、夜尿等症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