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9月30日 星期五

文章轉分享:睡眠專家︰多項研究顯示 高中生上學時間應推遲


2015/09/10, 生活
相信很多人都有過「不願起床上課」的經歷,學校及老師往往認為,學生太過夜睡才會睡得不夠,只要多睡一點在早上便不會覺得疲倦。
可是,科學界關於青年睡眠習慣的研究,並不支持上述看法。
美國的國家睡眠基金會(National Sleep Foundation)的網站上有關於青年與睡眠的內容,清楚指出在青春期時我們的睡眠時間會推遲,以致年輕人在晚上11時前仍然清醒,實屬正常不過。而且青年需要每晚睡上8-10小時,但當中大部份人都沒有充足睡眠,影響學習能力、健康、情緒等。
兩年前,美國教育部部長Arne Duncan也曾在Twitter上呼籲︰「讓年輕人多睡些,遲一點才上學」。今年8月,期刊《Learning, Media and Technology》上的一篇文章(可免費於網上閱讀),檢視了過去30年關於青春期與睡眠的重要研究,引用Arne Duncan的呼籲並以科學支持。
生理時鐘與學校時鐘
4位作者當中,3位是研究睡眠的專家,餘下那位是分析社會科學統計的學者。他們首先指出,生理時鐘跟社會整體的時間表未必同步。但畢竟時鐘(相對於悠長的演化歷史)是嶄新的發明,因此我們的身體機能——包括學習能力,乃按生理時鐘調整而非按學校時間表。
在剛開始接受教育的年齡,這兩個時鐘相對同步,些少差異沒帶來太大影響。當年紀漸長,到高中青春期後期時,影響便會越發明顯。這個年紀的學生,睡覺與起床時間都同樣推遲,要求他們早上7時起床,就像要50歲的老師在4時半起床。
在現時的教育制度下,上學時間沒有按照年輕人的生理時鐘調整,長時間累積的睡眠不足,對學生健康有顯著傷害。
早睡早起=有紀律?
不幸的是,教育界大部份人都沒有意識到上學時間過早的壞處,普遍相信學生疲倦是因為他們不願去睡、太懶而不想起床。而且很多老師都相信,處於青春期的學生在早上的學習表現最佳,假如他們早睡便能更加專注。
這個信念非常普遍,例如「早起的鳥兒有蟲吃」等諺語反映此「傳統智慧」,其背後的誤解在於,以為青少年需要被訓練早睡早起的「好習慣」。事實上,成年人需要了解年輕人在青春期時,睡眠規律會經歷重大轉變。


另外也有研究發現,部份人是所謂的「夜間動物」(文中用”evening type”一詞),在要求早起的教育制度中,是最受影響的一群。有研究顯示,他們的學術表現較差、需要使用更多提神的物質例如咖啡、汽水和尼古丁等,甚至可能增加精神及健康上的風險。
作者認為,讓上課時間遷就青少年的生理時鐘,對目前普遍高中生睡眠不足的問題,是個簡單直接的解決方法。大量研究數據表明,按自然的生理時鐘,10歲小孩會在早上6時半醒來,因此學校應於8時半至9時開始上課;16歲的學生會在8時醒來,相應的上學時間應為10時至10時半;18歲的學生會在9時醒來,其上學時間應遲至11時至11時半。
推遲上學時間對學生有益
⋯⋯在美國明尼蘇達州一個城市,曾經把所有高中的上學時間由7時15分延至8時40分,涉及共5萬名學生,其後三個州也有同樣嘗試。結果發現,學生普遍贊成這改動,睡眠時間比其他區的學生長。更重要的是,這些學生的出席率、成績、行為及情緒均有改善。此外,92%的家長也贊同推遲上學時間,認為其子女變得更易相處,有更多時間溝通。

2016年9月25日 星期日

文章分享:上課注意力不集中怎麼辦? 課桌椅下有玄機



2016-09-22 16:02 聯合新聞網 實習記者/班志斌報導


活潑好動是孩子的天性。上課時,學生坐立不安、注意力不集中是一個困擾全球教師的問題。近日,美國的一位中學老師卻完美地解決了這個問題。


蘭貝斯(Bethany Lambeth)是美國北卡羅來納州的一位數學老師。在她的數學課上,精力旺盛的學生們總是坐不住,或是東張西望、交頭接耳,甚至是敲打桌子,讓她苦惱不堪。後來,她看到一篇教育類的文章提到這個問題。文章中寫到有的小學生會在閱讀時把踏板放在桌下,以增進專注力,她決定效仿。今年4月,她在學生的桌子底下安裝健身用的腳踏板,並且讓學生們邊上課邊踩踏板以發洩精力。效果很不錯,學生的注意力更加集中,成績也變好。

新聞文章: 喬任梁「頭套塑膠袋」陳屍家中 遺體有傷

20160917 15:43





喬任梁被同居女友發現陳屍家中。(取自喬任梁微博)




大陸28歲男星喬任梁昨晚驚傳過世,讓親朋好友與粉絲不敢相信,經紀公司今(17)發出聲明,證實喬任梁因為嚴重抑鬱症選擇自殺,據悉,喬任梁是被同居女友發現用塑膠袋套頭方式自盡,報案後,被警方確認身亡。
據《新民網》報導,喬任梁與女友同居,因為精神壓力極大,長期服用抗抑鬱藥物,曾有過輕生紀錄。昨晚喬任梁被女友發現時,頭上套著塑膠袋,已死亡一段時間,報警後確認死亡,手上還留有過去舊傷。
喬任梁逝世後,死因瘋傳,經紀人更特地出面澄清網上不實謠言,「絕對是沒有不好事情,沒有傳言中的那些事情,沒有玩那些東西,我就想還他一個清白。」
來源:




2016年9月19日 星期一

心理健康日,大眾公益講座- 走出憂谷 從“心”出發!(高雄場)


公益講座時間:2016年10月02日 13:00~17:30


高雄市前金區七賢二路329號

日本醫師、專家,心病為何不需要「藥」醫

主講者:

內海 聰 醫師(Utsumi Satoru)
東京「Tokyo DD Clinic」診所院長、非營利法人「藥害研究中心」理事長。在診所裡,他主要針對過度用藥、藥物傷害、藥物依賴等,進行特殊診療。
主要著作有《醫學不要論》、《這樣吃,從此遠離醫生》、《太可笑,精神醫學》、《心病不需藥醫》、《兒童諮詢所的駭人實錄~你的孩子正飽受威脅》。

蘇熙文 醫師
現任:社團法人中華公民人權協會秘書長與北區辦事處執行長、王群光自然醫學診所主治醫師。曾任高雄市立民生醫院、天主教若瑟醫院、台北市仁康醫院。

小倉謙(Ogura Yuzuru)
日本川崎市立有馬中學校區域教育會議長、日本藥物對策協會講師、國際公民人權協會日本分會執行長。本身修讀日本大學法學系,長期關注精神醫療領域的對病人虐待及藥物濫用情況。

主辦單位:社團法人中華公民人權協會 
聯絡窗口:高雄辦事處 紀小姐0936-671815


立即線上報名網址:

http://www.beclass.com/rid=193a19557dc8fa0ba69a




2016年9月17日 星期六

新聞文章:特殊障礙兒童融合有難度 運動治療助加強能力(香港)


2016年06月24日

本港雖有發展融合教育,但因配套不足,很多時未能照顧有特殊障礙的兒童的教育需要。有專家指出,部分自閉症(ASD)及過度活躍症(ADHD)兒童在肢體協調及專注力上的不足或會影響其社交及情緒狀況。有機構便推出治療計劃,加強特殊障礙兒童的能力,有助他們入讀主流學校。
香港中華基督教青年會於過去一年在12間主流小學推行「STEP運動治療計劃」,糅合遊戲及運動方式對特殊兒童進行訓練,對象包括111個患有ASD或ADHD的學童。該會業務發展主任吳競杰稱,已對完成訓練的45名學童進行評估,發現他們全部都有不同程度的進步,正準備將計劃推展到社區。

註:糅合意指融合、混合

2016年9月15日 星期四

文章轉分享:《自由開講》變調的青春 (楊老師)

2015-10-26 17:06

◎楊淑娟

前陣子有幾位年輕的藝人和學運學生選擇走上絶路。看完這些新聞後,常常聽到很多父母說,最希望自己的小孩平安健康快樂地長大。孩子選擇絶路,對父母是多大的傷害,青春怎麼會如此沈重呢?

我有個學生,在畢業之後一年又跟我聯絡上。印象中,他在班上是個比較內向的小孩,所以,他主動聯絡我,讓我覺得有點驚訝。但是,也覺得很開心。前一陣子,我才知道他之前因為跟同儕相處的問題,而心情抑鬱,已經陸陸續續服用精神科的藥約一年的時間,新的學期開學後,壓力變大,一直有想要自殺的念頭,他說他想自殺的事不下一百次,若不是因為考慮到父母的感受,他早就走了。電話中總是會問我:「老師,我還有救嗎?」「老師,我是不是沒救了?」「老師,自殺好嗎?」可以感覺他那顆焦慮的心情,一直無法放下,同樣的想法一直打轉,常常走不出來!



我知道有些精神科的藥會引起自殺意念,所以趕緊聯繫他的父母,給他們我所知道的關於副作用的資料。但我也提醒他們,已經吃這種藥一段時間的人,不能馬上停藥,一定要由醫生評估減藥,也建議他們讓孩子補充適合的蛋白質和營養素。

他們帶我這個學生去醫院回診後,醫生開始幫他減藥,減了藥之後,我的學生跟我說:「老師,減藥之後,我的頭腦比較清醒一些,比較不會想自殺,一天大概只想三次,我覺得補充營養品對我也有幫助!」聽他這麼說,我比較放心一些,但還沒辦法完全放下。後來他完全停藥了,我問他覺得怎樣,他說:「老師,我現在比較不會有自殺的念頭了!我之前吃藥時,頭腦會覺得很昏沈,有種無力感,所以會想要自殺!」隨著他狀況的好轉,我心中的那顆石頭也減輕了重量!

2016年9月6日 星期二

新聞文章:華裔母子墜樓 雙雙斃命

 

(吉隆坡31日訊)患有憂鬱症的23歲華裔少婦疑病情發作,竟抱著3歲兒子,從公寓32樓的休閒天台一躍而下,雙雙慘死!




據了解,死者朱凱倫(23歲,家庭主婦,譯音)與丈夫婚後育有1名3歲兒子;她于今年5月被診斷出患上憂鬱症,不時向家人揚言要自殺。
此案于今午約2時30分,在吉隆坡武吉加里爾一棟高級公寓發生;據了解,她在生產后也曾被診斷患產后憂鬱。
藉詞丟垃圾攜兒自殺
死者家住9樓單位,案發前與丈夫準備外出,卻趁丈夫收拾行李時,先以帶孩子丟垃圾為藉口,登上32樓天台跳樓,母子二人臥屍二樓露天休閒區的人造草坪上。
蕉賴警區主任張國勝助理總監披露,死者頭部爆裂,3歲兒子的身上也傷痕累累。
他透露,死者丈夫聽見巨響從窗戶探頭查看,發現愛妻和兒子竟跳樓自殺,趕緊衝下樓試圖救人,可惜為時已晚。
“屍體已被送去國大醫院剖驗,警方將向死者丈夫和家人錄取口供。”
張國勝補充,基于女死者帶著兒子跳樓,警方援引刑事法典第302(謀殺)條文,展開相關調查。
需長期服藥控制病情

2016年9月4日 星期日

文章轉分享:學習容易分心?用「音樂」拉回專注力

作者:田育瑄
2016-08 親子天下
研究指出,孩子邊聽音樂邊讀書,其實可以更專心,為什麼?


圖片來源:楊煥世攝。下次,孩子邊聽音樂邊讀書時先別罵他,因為研究說邊聽音樂有時可以讓人更專心。
英國暢銷書作家狄恩伯納特(Dean Burnett)於《衛報》撰文指出,根據臨床醫學研究顯示,儘管人類大腦已經相當發達,但卻還沒演化足以充分理解抽象資訊,或長期專注思考同一件事情的能力,因為人們常會受外界干擾而分心,舉例來說,假如你獨自一人在家,突然聽到屋外發出劇烈聲響,在你釐清發生了什麼事之前,通常你會先停下手邊動作,這是因為人們的注意力在第一時間老是容易被外界的狀況所吸引。
掌管人類大腦注意力的系統分別為「認知」與「非認知」兩大系統,前者能讓人保持理性、持續專注在工作上的發展,而後者會受視、聽、味、觸、嗅等感官影響,重要的是,由於「非認知注意力系統」只透過情緒反應,不需用理智來控制,因此相對簡單、直覺,反應的速度也相當快。
音樂能中和身旁雜音,令人保持專注
「當我們的『認知注意力系統』正專注處理手邊項目,『非認知注意力系統』也同時在掃描環境周遭的其他事物。尤其當我們在處理既不討喜又冗長單調的作業時,則需要更多力氣控制『認知注意力系統』,但同時間在一旁的『非認知注意力系統』也會相對增強,就容易導致我們因為身旁的小事而分心,在這樣的情況下,『音樂』就成了讓我們保持專注的最佳幫手」伯納特說道。
音樂除了能帶來愉悅的感受,也能更有效的協調非認知注意力系統,同時又不會像噪音一般太具侵入性;這就像當我們要一邊顧孩子、一邊又要工作時,總會先拿個特定的玩具給他玩,這樣他就可以稍稍安靜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