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2月30日 星期五

文章轉分享:Man不了!腰圍超過這數字 大肚男易沒勁癱軟



2016.12.29 / 11:04

腰圍超過這數字,男人當心想Man也Man不起來!高雄榮總泌尿外科醫師簡邦平提醒,男性體內的睪固酮濃度在30歲之後便逐年降低,如果老是莫名感到低落、提不起勁,小心不是罹患憂鬱症,而是「男性荷爾蒙低下症」找上門,又以腰圍超過90公分的「大肚男」因脂肪破壞、消耗男性荷爾蒙最易陷危機。
一名43歲已婚男性老闆,最近便感覺情緒容易低落、工作沒有活力,對生活相當悲觀,甚至連對性生活都提不起勁,原本以為是憂鬱症上身,卻被精神科醫師轉診到泌尿科,檢查原來是「男性荷爾蒙低下症」作怪。
簡邦平說,男子最後補充長效型睪固酮針劑,並養成運動健身習慣,經半年之後,工作變得積極,症狀明顯改善,還練出明顯的人魚線,對治療效果十分滿意;而門診發現,不少同樣面臨莫名「藍瘦(難受)、香菇(想哭)」、身體虛虛的中年男性,一開始都誤認為是憂鬱症。
簡邦平指出,根據統計,台灣40歲以上熟男,每4人就有1人患有荷爾蒙低下症,除了睪固酮濃度低於標準值350ng/dl外,臨床也會出現情緒低落、體力下降、失眠、腰圍變粗及勃起功能障礙等症狀,因症狀和憂鬱症類似,容易被誤認。

2016年12月28日 星期三

文章轉分享:【醫病平台】好醫生,帶你上天堂



作者醫病平台 | 民報 – 2016年12月16日 下午1:29

外婆從年輕胃就不好,80歲以後更常因為胃不舒服不肯吃飯。某個年輕時當過護士、又自認為最孝順的女兒認為,不肯吃飯是精神問題,就靠關係拜託某大醫院的精神科主任讓外婆住進了有兩道門禁的精神科病房。
外婆住院後吃了會變乖的藥,整個人像洩了氣的皮球、沒有精神,但吃飯時還是不配合,甚至到了送餐時間就用被子將頭蒙住哀哀叫。外婆看起來是真的很害怕吃飯,說吃了飯就胃脹得難受。終於會診了腸胃科,腸胃科醫生卻說外婆的腸胃沒問題,精神科主任就更認為外婆有精神問題,在分辨出是憂鬱症還是失智症前,還要繼續觀察所以不給出院。後來外婆一向注重形象的媳婦,受不了外婆明明沒病卻得每天和有病的人關在一起,向醫護人員發了脾氣,憑什麼住了快一個月,病情全無進展還不許出院,才將外婆贖了出來。
回家以後,聽說日本的益生菌保健食品可消除胃脹,就買給外婆吃,外婆吃了以後果然就不抗拒吃飯了。但由於吃了抗憂鬱的藥,原本愛看書的外婆也不看書了,每天就傻傻的垂頭坐著,跟她講話也要叫她好幾次,她才會緩緩地抬頭看你一眼,然後又垂下頭,每天都昏昏沉沉的。
出院以後還是要回診,醫生堅持外婆還需要吃抗憂鬱的藥,並且說如果老太太不方便每個月回診沒關係,只要家人帶著她的健保卡來門診領藥就好。於是每個月看哪個家人有空,就帶著外婆的健保卡去找醫生開藥單。有一次我去幫外婆領藥,發現這個醫生明明掛了很多病人,到了診間卻門可羅雀,因為我們前後都是病人沒到診,醫生不用問診,只需要插卡開藥,快速又便利。

2016年12月26日 星期一

文章轉分享:幫爸媽搞定過動寶貝,就靠這 13 個指標




總會碰到憂心沖沖的父母來問我,「怎麼辦,老師說我小孩過動,我到底要不要給他吃藥呢?」我很能理解家長的焦慮,通常我會先讓家長知道,表面上的過動和不專心的模樣,其實很可能是生活中的某些環節需要調整。以下是我會問家長的十三個問題,通常先把這十三件事情搞定,過動問題就能解除:

1. 孩子一天睡幾個小時?

如果是十二歲以下的學齡兒童,他們還在成長,我誠懇的建議父母讓他們每日睡足十小時。孩子睡眠不足時,他們反應出來的會是過動和不專心。

2. 早餐吃得營養嗎?

早餐營養要均衡,包括蛋白質和蔬果,不吃含糖食物及飲料。奶、蛋、肉和蔬果的份量要足夠,最好各有二份(一份指一個人本人的拳頭大小)。其實每餐的營養都要均衡,一定要有足夠的好營養及吃好油,等等。營養素如鐵質不夠,就可能有過動及注意力不集中的現象。

3. 水喝的足夠嗎?

輕微的脫水現象即可能導致不耐煩、焦躁、吵鬧、迷糊,用一個人的體重(公斤)x33c.c.是最少需要飲用的水量。而且在此說的是單純的水,而非其他口味的飲品。微黃的尿表示已輕微缺水了。

文章分享:你要怎麼吃,才會有好心情?



停止憂鬱過動 吃油就選冷壓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

平時用餐,我們可盡量少吃或不吃油炸或高溫烘焙食物,避開變性脂肪、氫化脂肪、反式脂肪造成的風險,而需要用油烹煮時,應該選擇含單元性不飽和脂肪酸的油脂,如:冷壓苦茶油、冷壓橄欖油、或冷壓椰油這種健康的脂肪,並以低溫烹調或用水油炒,就能避免高溫氧化對自由基的毒害。

蒸、煮等低溫烘焙 不會造成身心隱憂

若想增加食物風味,可以透過蒸、煮等低溫烘焙方式讓食物熟成,再用有機香草或香料調味,就可以滿足口腹之欲,又不會造成身心隱憂。⋯⋯



資料來源:uho優活健康網

針對以上文章,特別為大家找到一本不錯也實用的營養書籍:
來看看此書的簡介:

情緒控制有困擾,不是天生個性、脾氣糟;
  原來是錯誤飲食,造成腦內神經傳導物質營養大失調!
  唯一營養學博士專業解析,提供正確飲食,告訴您--
  快樂,是吃出來的!

2016年12月23日 星期五

文章轉分享:讓你全神貫注投入「心流」狀態,電玩遊戲才是最強力的抗焦慮藥物


文:珍・麥高尼格(Jane McGonigal)
過去25年,醫師想過各種辦法,減輕孩童在手術房中的焦慮感。什麼方法最管用?如你所料,不是小丑,也不是家長的陪伴或任何藥物。研究人員發現,《超級瑪利歐兄弟》才是一帖良藥。這些玩掌上型電動遊戲機的小孩,在手術前幾乎沒有任何焦慮感。手術結束後,當他們從麻醉狀態甦醒時,他們的焦慮程度也只有用藥組的一半不到,而且不必承受任何藥物的副作用。
這是另一項值得登上頭條的科學研究結果:「電玩遊戲比最強力的抗焦慮藥物,更能有效避免焦慮。」但遊戲為何比較有效?紐澤西大學醫學院麻醉學系的研究團隊主張—箇中關鍵正是「認知專注」,就和《冰雪世界》和《俄羅斯方塊》一樣。這些小病人因為全神貫注在電玩遊戲,不太把心思放在手術上,所以不會感到不安或恐慌。
這項理論很有道理,正如注意力的探照燈理論所述,焦慮感就像疼痛、創傷記憶,以及對某事物的渴望一樣,占據了注意力,才會形成發展出來。不斷想到可能出錯的事,則會一再加重人的焦慮感。「恐懼」是對實際出錯的反應,但「焦慮」卻是預期出錯的心理狀態。我們越生動地想像事情出錯的畫面,越是焦慮。
生理知覺也可能會引發我們的焦慮感,舉例而言,咖啡因會引起心跳加快及掌心冒汗,突然被嚇一跳也會引起腎上腺素激升。一旦我們注意到這些身體知覺,就會絞盡腦汁想自己緊張的緣由,結果爆發焦慮感,甚至導致恐慌發作。然而,這些症狀都只是「身體知覺」罷了。只有當我們想像未來會發生什麼可怕之事時,這些症狀才會變成焦慮的「情緒感受」。這些想像可能會引發更多生理變化,腎上腺素分泌更多,或是心跳速率更快,然後又被我們解讀成有更多要擔心的理由,就此開啟焦慮的惡性循環。
但玩遊戲能打破注意力的惡性循環,讓我們不再預想出錯的情境。即使我們在玩遊戲時出現焦慮的身體症狀,我們也因為專心投入遊戲,而無暇想像最糟的狀況,焦慮感也跟著消失無蹤了。
在某些情況下,焦慮感對我們有益,能警惕我們發現潛在問題,提前採取行動,避免問題發生。舉例而言,如果你對考試或口頭報告感到焦慮,焦慮感將督促你加緊練習,只不過對大部分人來說,焦慮並不會引發建設性的行動,往往只是帶來不必要的痛苦,妨礙我們採取行動。
抗焦慮,你需要全神貫注地轉移注意力
看漫畫、聽音樂、看卡通,為何這些有趣的活動,遠遠不及讓病童打電玩,可有效打斷焦慮循環呢?因為這些活動無法讓孩子像打電玩時一樣專注。玩遊戲時,我們不僅將注意力集中在眼前的遊戲,更是「全神貫注」地投入遊戲之中。這種特殊的心理狀態,科學家稱為「心流」(flow)。
「心流」是指全副心神專注投入某活動的狀態,而且是完全「沉迷」其中。心流經驗令人沉醉忘我,因為眼前的挑戰而大感振奮。在心流狀態中,不僅時間不知不覺地流逝,連自我意識都跟著消失了。你全神貫注於眼前的活動,而覺察不到其他任何思緒或情緒。
美國心理學家契克森特米海伊(Mihaly Csikszentmihalyi)於70年代首次發現心流現象。一般認為「心流」是一種極為正向、也是最理想的心理狀態。我們能以許多方式達到心流狀態,只要目標清晰,任務具挑戰性,並具備足夠技能,便不難產生「心流經驗」,以激勵我們精益求精。心理學家初次描述心流現象時,提到遊戲及玩樂正是典型的心流活動。彈吉他、料理、跑步、園藝、做高階數學,或是跳舞等,這些活動也都能促成心流。然而,與打電玩遊戲相比,這些活動較難在高壓情境中進行(更別說是手術前的開刀房了)。

2016年12月14日 星期三

文章轉分享:懷疑孩子是過動兒前,大人可以做的10件事


【文:李佳燕 家庭醫師】
從前,孩子不乖教不聽、打不改,我們都會感慨無奈地說:「沒辦法,就是生到這種調皮搗蛋的小孩!」如今,隨著醫療的發展,藥物的發明,這群孩子被歸類為可能是罹患了「注意力不足過動症」。
因此,像流行病一般,現在四處都聽到誰家小孩有過動症,搞得阿公阿嬤、爸爸媽媽、老師們,大家都很緊張,孩子好動、愛講話、成績不理想、上課不愛聽、功課總是寫不完、老是在學校惹事生非….,都很容易聯想到:我家的孩子是不是過動兒?就算你自己不擔心,親友鄰居、老師、其他家長也會好心好意地提醒你:「是不是帶去給醫師看一下,比較放心一點?」
我們便會聽到帶孫子的阿嬤問:「我的孫子整天都一直跳、一直叫,不會停,他會不會是過動兒啊?」一問之下,才知道孫子才八個月大!也有因為兩歲的孩子,老是講不聽,父母就懷疑孩子是過動兒的。在整個育兒圈,尤其關心育兒新知的照顧者,呈現「聞過動即色變」過度擔心的狀態。
身為孩子最親近的大人,如果孩子有好動、無法專心等行為時,我們除了擔心,可以先協助孩子做某些生活的調整。
1. 請盡量讓孩子每天睡飽
大人睡不飽,只會打瞌睡,但是小孩睡眠不足,行為表現跟過動兒差不多。最近的研究更指出,即使是注意力不足過動兒,如果能培養好的睡眠習慣,他過動的情況也會改善。
2. 想想看,孩子的活動量足夠嗎?
正值生長發育年紀的孩子,每天都需要大量的運動,如果只能在教室活動,絕對是不夠的,當然會坐不住。孩子需要自由玩樂的時間,也需要激烈的運動。散散步、玩玩沙,對孩子而言不算運動,他們需要打球、踢球、跑步、游泳…..的時刻。運動的頻率,盡量是每天都有,不是週末才全家出遊。更何況全家出遊,經常是去逛大賣場、百貨公司,這只能算是休閒活動,不是運動。
3. 反省孩子的飲食
孩子每天喝多少含咖啡因的飲料與食品?像紅茶、綠茶、巧克力…,多少甜食?這類的飲食,容易造成孩子精神亢奮。
4. 上課無法專心,親師溝通更形重要

文章轉分享:停止憂鬱過動 吃油就選冷壓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

平時用餐,我們可盡量少吃或不吃油炸或高溫烘焙食物,避開變性脂肪、氫化脂肪、反式脂肪造成的風險,而需要用油烹煮時,應該選擇含單元性不飽和脂肪酸的油脂,如:冷壓苦茶油、冷壓橄欖油、或冷壓椰油這種健康的脂肪,並以低溫烹調或用水油炒,就能避免高溫氧化對自由基的毒害。

蒸、煮等低溫烘焙 不會造成身心隱憂

若想增加食物風味,可以透過蒸、煮等低溫烘焙方式讓食物熟成,再用有機香草或香料調味,就可以滿足口腹之欲,又不會造成身心隱憂。

為了增加食物的色香味,延長保存期限,預防食物腐敗,現代食品中添加了許多人工添加物,包括食用色素、合成香料、防腐劑、甘味劑、膨鬆劑等,雖然添加物很微量,吃一點不會對人體產生立即性的危險,但長期累積下來,仍會對身心造成不可忽視的問題。

人工添加物 會誘發憂鬱、過動、易怒

人工添加物不僅會降低人體的免疫力,還會對中樞神經造成影響,誘發憂鬱、過動、易怒、失眠、頭痛、學習緩慢,或是過敏反應,所以,平常飲食應盡量以天然食材為主,減少攝取加工過的精製食品,因為愈是加工、精製的食品飲料,加入人工添加物的比例就愈高。

2016年12月2日 星期五

文章分享:同性戀去病化是同運政治施壓的產物

2014-08-06, 18:30:07




關於同性戀在精神醫學是否為疾病,同運團體最常舉出的論點為「APA已經將同性戀去病化」。然而,APA(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 ,美國心理學會)決定將同性戀從精神疾病中移除,究竟是基於科學研究?或者有其他非科學因素考量?
依據蘋果日報2014年6月7日的論壇投稿「那些醫學背後的黑幕」 ,文章作者陶醫師在探討「精神疾病」產業的爭議時,除談到憂鬱症、過動症兒童外,在行文中亦指出,APA決定同性戀去病化的過程在科學上是有爭議的。將同性戀去病化的決議是以『投票表決』為準,暗示同性戀去病化並不具備『研究成果』基礎
我相信新北市長很想為民謀福利,只是他不明瞭,「過動症」是精神科醫生以「舉手投票」的方式表決出來的。也就是說舉手的人不夠多,某些症狀就不是精神病了。這種非科學檢測的病症投票制,曾在1968年表決通過同性戀是精神疾病,後來在同性戀團體多次上街遊行後,1987年又以投票的方式將其排除。我想提醒市長及所有民眾,除了精神科,其他醫科是不以舉手投票來決定疾病的,因為一切都有科學根據。(全文:那些醫學背後的黑幕 / 陶昌文醫師)

2016年12月1日 星期四

文章分享: 有效釋壓抗憂鬱 大自然刺激大腦生嗎啡

(中央社鳳凰城27日綜合外電報導)2016/11/28



研究顯示,大自然風貌能刺激連接大腦多巴胺報償系統的鴉片類受體,「對大腦而言,就像是一小滴嗎啡」,即使是簡單的戶外活動,例如園藝、健行、慢跑或遛狗,都有益身心靈。

鴉片類受體能抑制疼痛,也對紓解壓力、產生感情連結和正面思考有所助益。

當文學家索羅(Henry David Thoreau)和莫伊爾(John Moir)1個世紀前寫出自己戶外活動的體驗時,經常提及大自然對心理健康的益處,只不過缺乏證明,現代研究測量大腦活動、心率和其他因子後,證實戶外活動有益身心的說法。

「今日美國報」(USA Today)報導,大自然和運動對人體有益,在大自然中運動效果更佳。

猶他大學(University of Utah)認知心理學家斯特耶(David Strayer)說:「我們可以看見大腦的變化。」

暴露在大自然中能夠改善專注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還能減輕壓力及增加同理心。

研究發現,手術後的患者若能從病房裡看見外頭的樹木景觀,不僅復原速度較快,需要的止痛藥和併發症都較少。

在創意推理測驗方面,研究人員發現,當受試者放鬆心情、到戶外度過4天後,創意和解決問題測驗的成績上升了50%。

(譯者:中央社劉文瑜)1051128

來源:
http://www.cna.com.tw/news/ahel/201611280332-1.aspx

2016年11月23日 星期三

新聞文章:家有過動兒 少吃零食多吃魚

2016-11-12
文/黃瑞培
東東(化名)從小活潑好動,稍不如意就耍脾氣哭鬧,甚至動手打人。上小學後,性情起伏更加明顯,不僅丟三落四、不專心,也常插嘴、作弄人,被同學排擠;經老師提醒帶去就醫,才發現他是「注意力不足過動症(ADHD)」患者,就是俗稱的「過動兒」。⋯⋯


◎過動兒的飲食怎麼辦?
●提防「致敏食物」:由於「過動」與「過敏」息息相關,建議家長先找出孩童對哪些食物過敏。若不清楚過敏原,則儘量避開蝦、蟹、貝、蛋、奶、花生、黃豆、奇異果、芒果、柑橘類等常見的致敏食物,購買食品時注意包裝上標示的過敏原成分。

2016年11月21日 星期一

精神病學:死亡工業展 當時盛況,你跟到了沒?





2016年11月20日 

演講講題:「家有過動兒」
演講回饋:

1. 李同學:「以健康的方式來改善過動兒問題。」

2. 音樂教育工作者施小姐:「要讓孩子靜下來,先讓孩子動起來。」

3. 模具製造楊先生:「現今精神病的判斷來自DSM手冊,手冊的內容是投票表決兒成立,非常不科學及不客觀。

4. 一位人士:「過動兒的主要原因多數取決於生理、飲食及環境。

5. 補習班老師:「過動不是症,而是有背後的因素。」

6. 高姓復健師:「以後遇到有過動的案例時,可能會先請家長三思是否服藥。」


在此【警告】:請勿自己停止服用精神科藥物,自行停藥可能造成嚴重的戒斷症狀;民眾應該尋求有能力及非精神科的醫師,尋求他們的建議和協助,這點是非常重要的!    


7. 張姓學生:「異常不等於疾病,一些的症狀顯示不能輕易表示絕對病症。要更謹慎去面對及考量不同層面的癥狀,不可隨意斷定。」

8. 王姓學生:「台灣精神科醫學的嚴重問題,精神病的判斷過於主觀,目前的精神科藥物大部分都治標不治本,目前的過動症的藥物並沒有明確的藥理根據,過動可能只是一個現象,並不是病。

9. 一位人士:「身為老師接觸過動兒很常見,聽完演講對於過動兒情緒反應能更理解包容了。」


《精神病學:死亡工業展》

巡迴全世界30多個國家,數以千計的立法人員、醫師、護理人員、人權擁護者、保健專業人士、醫護學生,和一般百姓參觀過《死亡工業展》。透過罕見的現代和歷史鏡頭,以及面談上百位醫生、律師、教育家、倖存者,心理衛生與行為問題專家,為您細說精神病學的歷史。
本展覽為您呈現精神病學的起源、與德國納粹大屠殺的關係等等。從藥物和手術治療的副作用、對兩千萬兒童從事違反人權的不當對待、以及行銷心理疾病等等,至今,精神科藥物已成為年產值 800 億美金的產業。
展覽參觀回饋:

1. 一位曾被診斷憂鬱症的服務業林小姐:「看到有小孩子受害我是真的難過哭了!如此看來那些自稱精神醫師的人,他們更像需要治療的人。」

2. 一位人士:「透過了解精神科藥物的來源、副作用及其背後邪惡的利益。希望越來越多人可以了解,進而幫助自己或周遭的朋友。」

在此【警告】:請勿自己停止服用精神科藥物,自行停藥可能造成嚴重的戒斷症狀;民眾應該尋求有能力及非精神科的醫師,尋求他們的建議和協助,這點是非常重要的!    

2016年11月20日 星期日

天啊!! 最後一天了! 你出席了沒?《精神病學:死亡工業展》倒數最後一天!




《精神病學:死亡工業展》

【11月重要活動】@高雄新崛江
巡迴全世界30多個國家,數以千計的立法人員、醫師、護理人員、人權擁護者、保健專業人士、醫護學生,和一般百姓參觀過《死亡工業展》。透過罕見的現代和歷史鏡頭,以及面談上百位醫生、律師、教育家、倖存者,心理衛生與行為問題專家,為您細說精神病學的歷史。
本展覽為您呈現精神病學的起源、與德國納粹大屠殺的關係等等。從藥物和手術治療的副作用、對兩千萬兒童從事違反人權的不當對待、以及行銷心理疾病等等,至今,精神科藥物已成為年產值 800 億美金的產業。
【展出期間】2016 年 11 月 6 ~ 20 日 (星期日~星期日)
【展出時間】下午 2:00 ~ 晚上10:30
【展出地點】新崛江 Young 167廣場 (高雄市新興區文橫二路165號2樓)
【展出票價】免費入場
【警告本展覽為十五歲以下兒童不宜】

參觀人數有限,敬請提前預約,謝謝!



展覽參觀回饋:

1. 來自彰化的學生:「 得知許多關於精神疾病、心理學的知識。」

2. 一位人士:「很驚訝藥物造成的傷害之大。但還是人類造成的,到底誰才是精神異常?病人?醫生?」

 3. 來自桃園的學生:「我覺得導覽人員解說清楚明瞭,也很親切,非常棒。」

 4. 一位美工人員:「內容解說很好,使人對精神病學有更多認識,本身也曾經看過精神科服藥,還好後來停了,但手抖的後遺症依在。」

5. 一位人士:「透過更多的了解,去翻轉自己的想法並有更多對精神疾病的過去歷史更清楚,而不是僅僅社會大眾片面的訊息,來標籤對一個『人』的認知。

6. 一位人士:「可以發現真相,這是一般大學教育和學校不會教導的。

2016年11月18日 星期五

你知道一顆精神科藥物有多少副作用呢?它害死多少人呢? (把握倒數第二天,展覽即將結束!)




展覽演講:美麗人生藥局 陳藥師
講題:「你知道嗎?你有用藥知情權!」

演講問卷回饋:

音樂編曲人:「不要輕易亂用藥。覺得演講非常有幫助。」

學生:「買藥或看完醫生時特別注意自己服用的藥品。」

梁姓學生:「被告知藥物影響及用藥知情權、可申訴管道。」

蘇小姐:「以後服用藥物會先查說明書,知道如何用藥的常識,謝謝貴單位辦此活動。」

2016年11月17日 星期四

什麼? 你還沒有去看過這個特展嗎? 倒數計時中!


《精神病學:死亡工業展》

【11月重要活動】@高雄新崛江
巡迴全世界30多個國家,數以千計的立法人員、醫師、護理人員、人權擁護者、保健專業人士、醫護學生,和一般百姓參觀過《死亡工業展》。透過罕見的現代和歷史鏡頭,以及面談上百位醫生、律師、教育家、倖存者,心理衛生與行為問題專家,為您細說精神病學的歷史。
本展覽為您呈現精神病學的起源、與德國納粹大屠殺的關係等等。從藥物和手術治療的副作用、對兩千萬兒童從事違反人權的不當對待、以及行銷心理疾病等等,至今,精神科藥物已成為年產值 800 億美金的產業。
【警告】:請勿自己停止服用精神科藥物,自行停藥可能造成嚴重的戒斷症狀;民眾應該尋求有能力及非精神科的醫師,尋求他們的建議和協助,這點是非常重要的!
展覽期間亦舉行多場親職教育、替代療法講座等,讓民眾了解:心理及情緒問題,都可藉由多元化處理得到改善!




演講十一:講題:「療鬱-走出情緒壓力的幽谷」
講師:蘇熙文 中華公民人權協會秘書長

演講問卷回饋:

1. 一位黃姓大眾聽完後決定「均衡飲食」。

2. 一位莊小姐:「如果以後有人告訴我他情緒不ok,應該建議他去做全身健檢,找出原因。」

3. 一位黃小姐:「蘇醫師講解非常清楚,容易了解。也會學著去應用。讚!」

4. 一位公益團體擔任秘書的郭小姐:「營養對於情緒的影響感到印象深刻,希望有機會請貴會專家開課。」

新聞文章: 運動增強注意力!美國研究:ADHD的小孩運動20分鐘,注意力變得更集中

撰文者Hannah

in媽咪育兒新知



現在的父母很忙,連同小孩也跟著一起忙,忙到運動的時間都沒有。還沒上學的小孩,因為父母沒空,所以他們只能待在家裡看電視、玩玩具;已經上學的,每天要去補習班,或是上不同的才藝課。「運動」對他們來說,可能只是學校每週一次的體育課;或是去公園玩耍而已。這樣的運動量對成長中的小孩足夠嗎?
美國「疾病控制與防範中心」(CDC) 認為,小孩和青少年每天至少須要60分鐘或更多的運動量。你可能會問,小孩每天都在蹦蹦跳跳,不就是在運動嗎?
根據美國「國家運動與體育教育協會」(NASPE) 所提供的指標,學步兒每天須要60分鐘非組織性的身體活動,就是我們說的蹦蹦跳跳,在公園玩耍等;再加30分鐘規劃性的身體運動,譬如跑步、騎腳踏車等。而學齡前小孩,更須要60分鐘非組織性運動和60分鐘規劃性運動。

2016年11月14日 星期一

文章轉分享:輔導老師碎碎唸 淺談過動






















20160106

在學校最常被提出需要轉介輔導的,是被標示為ADHD(注意力缺陷過動症)的孩子。


有些老師會意識到近幾年被診斷為ADHD的孩子激增,幾乎每個班級都有一兩個甚至更多,這類的孩子往往因為坐不住經常干擾課堂進行、與同學發生衝突,造成導師班級經營或教學上的困擾。

就輔導的觀點得先排除生理及心理因素的影響,以台灣目前的現況曾有其他學校特教老師和我笑談:只要送去某某醫院的孩子出來通通是過動!這是一句玩笑話,但背後嚴肅地透露出ADHD被過度診斷的隱憂

(就先不提ADHD到底是不是一種病,有另一說法認為ADHD是一種人格特質,可參考陳昭銘醫師所寫:ADHD真的是心理疾病嗎?藥商不敢告訴您的事實!)






 在我輔導的案例中有很多受暴或是目睹家暴的孩子有專注力與情緒控制的議題,班級中許多這樣的孩子家庭關係衝突、不穩定,試想回到家必須面對充滿暴力(不管是肢體、言語還是情緒)的環境,睡不好、心裡充滿恐懼與擔憂,來學校要如何穩定的上課?在家庭裡學習到不當的互動模式,到學校容易用所學得的模式複製到同學上。這類的孩子需要的是長期的關心、溫暖的陪伴,透過不一樣的人際經驗學習好的、不同於家庭的互動模式,這是一種修復性的人際歷程,效果可能不是立竿見影,但絕對會是長久的影響。

新聞文章:過動吃藥是治療? 還是壓抑?


過動症孩子一定要吃藥嗎?是治療過動症,還是壓抑孩子身心?為了替過動兒孩子發聲,一群家長發起一場「有教無淚,藝起護兒」拒絕藥害健走遊行活動。
有權利選擇對自己最好的治療

公民人權協會理事長王聖惠醫師表示:「我們努力在這個心理健康領域傳遞安全、無副作用的多元治療訊息,希望帶給患者、家屬及社會安定的最佳解決方案。一路走來,真的很艱辛,但是我們的確讓人們開始面對真相,民眾開始發覺自己有『知』的權利,有權利選擇對自己最好的治療。」

好動孩子 游泳運動發洩精力

現場請到親身經驗的兩位家長分享教養過動孩子的心路歷程。小林媽媽(化名)的孩子好動,老師不斷「提醒」媽媽要帶孩子看醫生,小林媽媽開始在放學後陪伴孩子到公園運動、去游泳,發洩精力,孩子晚上便能靜下來讀書。

改變環境不再被學校抱怨

另一位小凱媽媽,孩子在三年級時碰到非常注重課業的導師,因為小凱愛講話愛玩,被建議要去看醫生。吃了一個月的藥,孩子不再對媽媽撒嬌,只是呆著不動,小凱媽媽發覺情況不對,停止給孩子吃藥,並且決定轉學。改變環境後,孩子再也沒有被學校抱怨有問題了。孩子現在是一位武術教練。

藥物的副作用被輕描淡寫

一名參與遊行的民眾表示,「精神科醫師從未讓我們知道,在治療ADHD藥物利他能的仿單(說明書)上列著該藥物會導致服用者有精神病症狀(幻聽、視幻覺)、導致自殺意念等副作用。為什麼這麼危險的藥物開給我們孩子時,只是輕描淡寫呢?」

2016年11月13日 星期日

除了精神科藥物,還有什麼替代方案呢? ( 答案就在 精神病學:《死亡工業展》!)





講題:「用精神科藥物戒毒行嗎?」

以下為演講問卷回饋:

 1. 黃小姐:「可以教周遭有小孩的朋友這些概念。」 

 2. 黃先生:「設計給過動兒在上課學習時可以一邊學習,一邊動才不會有注意力在抑制想動的身體。」 

 3. 一位民眾:「非常有幫助。生活中的鬆散要素反而可以讓孩子更加專注,未來在規劃空間時,可以納入考量。

 4. 陳姓軍人:「非常有幫助,給小朋友一個充滿大自然的生長環境。」 

5. 邱姓軍人:「環境會影響一個人的性格、態度及學習成長。

 6. 楊小姐: 「從環境的觀點切入過動症,進而牽涉到孩童的學習,是很特別的方向。讓我的視野又開闊了一點。」

7. 黃同學:「我不再主觀認定過動兒就是疾病。能夠更了解環境對兒童的影響,改善的方法。

8.一位社工師:「聽完您演講之後我幾乎完全被您說服了:環境才是重點,不是藥物治療。

在此【警告】:請勿自己停止服用精神科藥物,自行停藥可能造成嚴重的戒斷症狀;民眾應該尋求有能力及非精神科的醫師,尋求他們的建議和協助,這點是非常重要的!    

2016年11月12日 星期六

精神藥物副作用多濫用恐成癮 高雄辦展籲民眾多查詢了解



活動主題從精神病學起源到泛濫藥物現象,主辦單位鼓勵民眾多家查詢或了解精神科治療的相關副作用與風險。




現代人生活緊湊、物價上漲荷包反縮水。畢業後工作只領22k。年輕人買不起房,越來越多人因生活壓力「罹患」所謂的憂鬱症,而這些生活現象只能靠精神科醫師診斷與吃藥嗎?吃了藥真的會好嗎?
根據了解,治療憂鬱症的抗憂鬱藥物有嚴重副作用,更有國外媒體指出抗憂鬱藥物導致自殺、暴力等可怕後果。

在此【警告】:請勿自己停止服用精神科藥物,自行停藥可能造成嚴重的戒斷症狀;民眾應該尋求有能力及非精神科的醫師,尋求他們的建議和協助,這點是非常重要的!

中華公民人權協會日前引進國外豐富文獻與調查報告而成的展覽活動,地點位於新堀江(文橫二路與五福二路交叉口)的Young167廣場二樓。主題從精神病學起源到反思現代的精神疾病與藥物氾濫現象,並鼓勵民眾多加查詢或了解精神科治療的相關副作用與風險。
怵目驚心的內容,令看展民眾感到詫異,參觀者張先生表示:「精神醫學之演變及影響性從十六世界至今,還是無法將這無形的症狀有一個正確的定義,也有人假借精神症狀之名做出不人道的虐待之實,我們在人權與精神之中的徘徊之路,恐怕還要很長一段時間。」參觀者林小姐則認為:「覺得這種活動很好,讓大家知道生病的人也有人權,也要受到保護,不是這樣的對待!」
不少受害網友也紛紛湧入主辦單位粉絲專頁留言表達感受:「我的憂鬱症三十年的藥物從未間斷過…想死的念頭也是圍繞我的大腦。」
「我吃的藥物對我來說一點也沒作用,我吃那麼久的藥物終於得到藥癮,不吃藥不行。」
「我重度憂鬱症在某院被關了進(近)一個月時間是無法見天日!出院後厭食症出現半個月無法進食!從樓頂往下看十二樓的高度很想跳下去。」許多留言都讓工作人員感到鼻酸及感到惋惜。

2016年11月11日 星期五

精神科藥物已成為年產值 800 億美金的產業,跟我們有什麼關係嗎?



    《精神病學:死亡工業展》

【11月重要活動】@高雄新崛江
巡迴全世界30多個國家,數以千計的立法人員、醫師、護理人員、人權擁護者、保健專業人士、醫護學生,和一般百姓參觀過《死亡工業展》。透過罕見的現代和歷史鏡頭,以及面談上百位醫生、律師、教育家、倖存者,心理衛生與行為問題專家,為您細說精神病學的歷史。
本展覽為您呈現精神病學的起源、與德國納粹大屠殺的關係等等。從藥物和手術治療的副作用、對兩千萬兒童從事違反人權的不當對待、以及行銷心理疾病等等,至今,精神科藥物已成為年產值 800 億美金的產業。
【警告】:請勿自己停止服用精神科藥物,自行停藥可能造成嚴重的戒斷症狀;民眾應該尋求有能力及非精神科的醫師,尋求他們的建議和協助,這點是非常重要的!
【展出期間】2016 年 11 月 6 ~ 20 日 (星期日~星期日)
【展出時間】下午 2:00 ~ 晚上10:30
【展出地點】新崛江 Young 167廣場 (高雄市新興區文橫二路165號2樓)
【展出票價】免費入場
【警告本展覽為十五歲以下兒童不宜】

參觀人數有限,敬請提前預約,謝謝!

展覽期間亦舉行多場親職教育、替代療法講座等,讓民眾了解:
心理及情緒問題,都可藉由多元化處理得到改善。

演講預約>>


以下為此展覽參觀回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