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5月22日 星期三

新聞文章:土壤益菌可抗憂鬱、活化腦細胞

2019/05/15 · 作者 / 張淑芬 編譯 · 出處 / Web only

以前的孩子都在田間嬉戲、玩泥巴。這個被現代父母視為傳染病源的東西,其實存有不少有機益菌。英國研究發現,土壤中含有的菌類,可活化腦細胞,改善情緒問題。
遊走在花草之間,人的心情感到放鬆與平靜,原因在於土壤。英國一項肺癌療法研究,發現土壤裡常見的「牝牛分枝桿菌」 (Mycobacterium vaccae),可有效改善病患的情緒。
英國科學家之前在實驗室發現「牝牛分枝桿菌」具有解決多重抗藥性肺結核的功效,還能提升免疫能力;腫瘤學家歐布萊恩(Mary O’Brien)原本希望藉此研究出延長肺癌病患的新療法,雖然未能成功,卻意外發現牝牛分枝桿菌的另一個功效:改善病患的壞心情。


(園藝讓人接觸大自然,與花草相伴,廣泛運用在心理治療。圖片來源:Shutterstock)

接觸土壤裡的益菌,紓解情緒與憂鬱

歐布萊恩將「牝牛分枝桿菌」注入病患體內後,發現病患比較快樂、更有活力,而且認知能力也跟著提高,減少病患因為罹癌所導致的情緒問題,理由是「牝牛分枝桿菌」刺激腦部的血清素分泌。
血清素是與精神性疾病有重大關聯的荷爾蒙,是一種神經傳導物質,可穩定心情與情緒,缺乏時會導致焦慮、憂鬱和暴怒。

 
(土壤含有許多有機菌類,其中「牝牛分枝桿菌」可刺激血清素分泌,有益紓解憂鬱。圖片來源:Shutterstock)


英國布里斯托大學神經學家羅瑞(Christopher Lowry)的研究則發現,吃下「牝牛分枝桿菌」的老鼠,腦部活動更加活化,縮短走出迷宮的時間。腦部活化可啟動免疫系統,讓情緒穩定,具有和抗憂鬱症藥物類似的效用。
「3~4片菠菜葉,就含有800多種的土壤好菌。」羅瑞說,直接吃菜園的蔬果,就能吃到豐富的「牝牛分枝桿菌」。

園藝療癒,增加與土壤接觸的機會

「牝牛分枝桿菌」是土壤裡常見的菌類,常常接觸泥土就會吸收到,有助於改善心情、減少抑鬱。不過在水泥叢林裡,比較難接觸到土地和大自然;園藝,就成了我們和土壤之間的最佳橋樑。

園藝活動選擇多,頂樓、陽台都有適合的植物


(住宅頂樓日照充足,空間大,適合發展園藝,可種葉菜和花卉。圖片來源:Shutterstock)
園藝活動可大可小,端看生活環境和便利性來決定。包括台北、香港和新加坡等城市,都提供公有菜園出租的服務。如果選在自家,提供以下的建議:

  1. 頂樓小花園、菜圃:絕佳的園藝空間,日照穩定充足,蔬菜和花卉都很適合。種植短期或四季可採收的的葉菜類,如地瓜葉、紅鳳菜、俗稱角菜的珍珠菜等。這些菜不易受氣候影響,而且成長快速、病蟲害少,照顧起來較為省事。
  2. 陽台:空間和日照皆有限,適合種植香草植物,包括薄荷、紫蘇、羅勒(九層塔)、迷迭香、百里香、檸檬香茅、左手香等,可泡茶、入菜、還能作觀賞用途。香草植物具有辛香味,讓其他蔬果免於病蟲害。
  3.  室內環境:即使採光不足、通風不佳的室內環境,也能找到適合生長的植物。不過這些植物通常只需偶爾澆水,照顧過於便利,和土壤接觸的機會較少。
從老祖宗的智慧到現代科學,都驗證了園藝的療癒效果。「常和土壤益菌接觸,會讓我們的免疫系統更為強化而聰明,減少過敏和氣喘等自體免疫的情況發生。」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腸胃與神經學家梅爾說,城市化之後,人們都忘記這些自然產物對人體的好處。走入園藝世界,也讓身心回歸自然狀態。

資料來源:Quartz、SCMP、Forbes

全文來源:

-------------------------

相關文章:

香港研究︰孩童親近大自然 可促進心理健康


2019-04-03
文/柯俊銘
您家的寶貝愛到戶外踏青嗎?是否常在有花、草、樹木的地方玩耍呢?一份不久前發表在國外知名期刊《公共科學圖書館:綜合》(PLOSONE)的報告指出,孩童平時若能多接觸大自然,在綠化環境中活動,可以促進心理健康,值得家長們關注。
該研究由服務於香港大學生物科學學院的塔尼婭.索布科(Tanja Sobko)博士所主持,其和紐西蘭奧克蘭大學的學者合作,透過刊登廣告招募到493個育有2至5歲幼兒的家庭,並針對主要照顧者進行調查,目的在瞭解孩子親近大自然的程度和心理健康之間的關聯性。

少有憂鬱、過動、異常行為⋯⋯



替代方案

國際  CCHR 雖然無意推廣任何特定的執業人員、醫療機構、療法或團體,但是我們還是找到了一些資源,提供給想要知道以下主題之更多資訊的人做參考。
心理健康替代方法,和(或)安全戒除精神科藥物的相關資訊,及其它教育及法律資源:
(以上資料來自:cchr.org.tw) 



法院判定病患有「告知後同意」的權利,

也就是病患在接受精神治療(心智改變)藥物之前,

醫師必須提供「可能的副作用和好處、治療副作用的方法,

以及其他狀況的風險等相關資訊」,

同時也要告知「替代療法的相關資訊」.

然而常常,精神科醫師根本無視於這些要求!




警告:
任何人在沒有合格的、
非精神科的醫生之協助及建議下,
都不應該停止服用任何精神科藥物。

您的孩子曾被老師貼標籤,帶去看精神科醫生及吃藥後,頭痛、食慾不振、發育不良,

或更難管教嗎?

您或您的孩子看精神科,結果藥愈吃愈多嗎?

還是去看不同精神科醫生,結果卻得到不同診斷,不同說法或不同處置呢?

如果以上有答案是肯定的,請盡快與我們聯絡


註1: 民眾因正當使用合法藥物發生不良反應,導致嚴重疾病、障礙或死亡等情形,可檢附資料向藥害救濟基金會提出藥害救濟申請,經衛生署審議通過即可獲救濟金給付。詳細資訊請上藥害救濟基金會網站。www.tdrf.org.tw

註2: 食品藥物管理局已建立藥物安全資訊主動監控機制,除有藥物不良反應通報系統之外,對於安全有關訊息,隨時進行瞭解,以保障民眾之用藥安全,提醒醫療人員或病患懷疑因為使用(服用)藥品導致不良反應發生時,請立即通報給衛生署所建置之全國藥物不良反應通報中心,藥物不良反應通報專線 02-2396-0100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謝謝您留言給「公民人權委員會 高雄分會」,我們會儘快給您回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