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7月24日 星期六

揭開神秘的「治療」 精神科的電擊

撰文/公民人權協會調查研究小組

諾貝爾文學獎得主海明威在接受精神科的電擊後說:「把我的心智毀掉,並且抹去我作為一生資產的記憶,讓我不再能寫作,這樣到底有什麼意義呢?這是一種很犀利的療法,但是我們從此失去了病患。」

許多人並不了解海明威說「我們從此失去了病患」是什麼意思,因為大部分的人並不知道,精神科的電擊帶來的其中一項嚴重後遺症,是失憶,它讓人陷入深深的遺忘。海明威在精神病院裡接受了20次電擊,從精神病院出院後沒幾天,海明威自殺了。可能,他無法承受曾經引以為傲的人生經歷,文學的想像力和創造力,在電擊結束後,也跟著消逝,毫無殘留,全然抺殺。

精神科的電擊,稱為電痙攣療法(ECT),跟我們常聽到的心臟停止時的急救心臟電擊並無相關。精神科電擊ECT,被電擊的部位在腦部。精神科把它當成醫療程序,是為了引起身體的癲癇大發作。痙攣、癲癇發作不是會對身體造成傷害嗎?當其他醫師竭盡心力要預防或治療痙攣、癲癇的時候,為什麼卻要精神科卻要製造人為的痙攣、癲癇?


  87年前(西元1934年),有個匈牙利精神科醫生梅杜納(Ladislas Meduna)發現思覺失調和癲癇很少同時發生在一個人身上,所以就想製造人為的癲癇在思覺失調者身上,來「治療」思覺失調。順著這個邏輯下來,1938年,兩位義大利精神科醫生在屠宰場裡,看到豬被殺之前,用電擊打在頭部,抽搐、昏迷了,比較好割開喉嚨。於是把屠宰場獲得的靈感,搬進醫院的病床,用電擊腦部來製造一個人的劇烈痙攣、癲癇。接近一個世紀過去了,然而根據現代精神科護理教科書的說法,精神科的電擊:「將電流通過腦部使病人產生暫時的意識昏迷和全身痙攣,以達到改善精神症狀的效果。其作用機轉至今仍不明。」(註1

有醫療界其他的專業人士認為電痙攣療法(ECT)不人道,把它視為處罰而非治療。這種近乎處罰的電痙攣療法(ECT),民眾會問,台灣如此重視人權的地方,怎麼可能還有項醫療?但事實上,台灣各醫療院所,仍然在執行電痙攣療法(ECT)。

有九年護理經驗的小郭,曾在精神科病房短期工作過,告訴我們,在執行電痙攣療法(ECT)之前,病人需要簽署同意書,同意書的內容包括術中和術後可能併發的問題,包括:骨折,牙齒脫落,心臟驟停。

為什麼會骨折?哪裡又可能骨折?小郭解釋,因為電痙攣療法(ECT)就是要看到病人抽搐,所以如果病人沒有反應,便把電流量加大或時間加長或次數增加,直到看見抽搐。四肢綁起來絶對必要,否則整個身體會亂動。綑綁身體(身體約束)有技巧,必須將病人的身體和床之間,盡可能完全不留縫隙,否則身體會無預警無方向的痙攣,力道又猛。身體的任何地方,只要留一點空間,就可能因此發生骨折。小郭說,病人一開始躺上床時,就必須把四肢和軀幹約束起來。上身用X型綁起來,腰臀間綁一條很寬的,有魔鬼氈的布,雙手也被裏在布裡,與大腿貼合。膝蓋也要保護,膝蓋一定要捆一圈,然後再綁腳踝。整個人的身體包的像木乃伊。

另一個要保護的器官是嘴巴,在實施精神科電擊的時候,全身會肌肉緊繃的,牙齒是緊咬著,這有可能咬到舌頭。牙關緊閉會造成可能牙齒斷掉,或是咬到舌頭。如果咬舌頭流血的話,血吸入進肺裡,就會嗆咳。所以為了避免牙關緊閉,就要壓舌頭。

小郭說明,為了避免嘴巴受傷,醫院的防範措施是:「之前給病人使用的是壓舌棒,但是發現它有兩個問題,一個是不容易固定,第二是可能被病人吞進去。現在比較提倡就是用張口器。」

施行精神科電痙攣療法(ECT),需要短效性全身麻醉,不論是麻醉或電擊,都可能影響到病人的心臟和呼吸功能,所以電擊時,必須同時全程給予100%的氧氣濃度作為呼吸支持。精神科醫生調整電擊機器,護士則全程看著生理監視器,觀察心跳,呼吸,血氧,血壓變化。

 根據精神科護理教科書,精神科醫生會採用70-150伏特的電流通過腦部。小郭回憶她親眼看到的精神科電擊的場景:

 「醫生在開始在開機,在調伏特的時候,看起來還好。調完之後,他也還好。然後過幾秒鐘之後,病人開始全身硬起來了,肌肉僵硬。肌肉僵硬起來之後,醫生把電量調低下來之後,他就慢慢又鬆掉,就好像睡著了。

舒緩之後再調一次電流。病人就會再次僵硬起來。差不多15秒鐘,又把電量調低。一次間隔可能15秒。會有個計時器,差不多時間到了醫生就會調下來。間歇的,連續可能做個三、四次,也可能更多。之間大概會休息差不多30秒到一分鐘吧。

每次電流通下去,病人就會抽搐。你就看到很像蝦子,背躺平的蝦子。在那邊肌肉僵硬這樣子,肌肉僵硬的在震顫的感覺。有時候甚至有些人還會眼睛上吊這樣,感覺看得到他表情是很猙獰的。那個畫面,你會覺得很shock(震驚)。覺得怎麼會這樣子。有些病人會一直流口水,我們會準備唾巾在那邊。因為他張口器咬著,但是不會吞口水,他失去自己意識,他的頭部一被電擊,就一直流口水。

醫生也會看著生理監視器,會去注意心跳,其實那時候我們會比較著重於血氧。對因為怕病人在15秒當中,會忘記呼。我相信在我們自己的肌肉僵硬時,其實呼吸是比較抑制。尤其病人又打了那些鎮定劑。因為鎮定劑有個副作用,其實是有點抑制呼吸。所以那時候我們會很注意看他的血氧。如果血氧有掉的話,當然電量要調整減少。主要還是看他的生命徵象。

我曾經看過一個年輕一個女孩子,才二、三十歲吧。中長髮這樣,長得很清秀,漂漂亮亮斯斯文文的一個女孩子。我記得她是強迫症。她是讓我最印象深刻的。她在動起來,抽搐的那一刻表情很猙獰。啊!太震撼了。」

曾經被署立玉里醫院關了18年的精神科受害者盧博熙先生,表示他雖然沒有在醫院裡遭受精神科電擊,但是看過別人被電擊:「有幫電痙攣治療過的病人,洗澡、拉屎拉尿的經驗,因為電擊的過程中,人有大小便失禁的情況。」

一份以長庚醫院精神科為研究樣本的論文《未經病人同意而進行之電擊治療:一年期追蹤研究》,刊登於亞太地區精神病學期刊:2014年三月號。(註2

 

研究論文的其中幾段大概是這樣寫的:

 「有6位病患因為對病房工作人員動粗,為保護病人及工作人員而被強行約束,之後儘管病患拒絕同意治療,但因狀況緊急而仍強行給予電擊。電擊之後,病患的病情大幅緩解,且電擊後都忘卻當時的敵對狀況。

不服從治療,才是未經同意就執行電擊治療的重要理由。有6位在辦理住院過程中對工作人員動粗的病患,以及5位在門診暴力悍拒住院的病患,電擊都被緊急執行以作為控制情勢的手段。電擊後的健忘,有助於事後讓病患不再與工作人員和家屬嚴重對抗,並忘掉當時的痛苦與精神病發的行為。……因而(醫方)被告的機率也很低。」

 未經病人同意而進行之電擊治療:一年期追蹤研究》是一項回溯型的研究,論文的結論提到:所有的病人皆迅速有效的改善。然而,三分之二的病人改善非常短暫,有66%的病人在一年內都重新入院治療。那些拒絕同意治療的病患,雖然事後遺忘,仍可能在未來形成對醫師提起訴訟的風險。所以電擊治療的知情同意,仍應遵照法律規定審慎為之。

 另一篇名為《電痙攣治療患者醫療利用率之比較》臺北醫學大學護理學研究所研究論文(註3),研究對象為1996年至2011年間國民健保資料庫的分析,以住院醫療費用醫令清單明細檔中電療為實驗對象,串聯其他住院及門診檔,住院期間電療共1016名患者,2名小於18歲者排除在樣本之外。16年間,台灣精神科電擊11796人次,每一年平均被電擊的「人次」有737.25,即全台灣,每天施行兩場電擊。

 精神科電痙攣療法(ECT)宣稱療程需要1520次,每週做三次,但仍看病人後續的反應而決定。根據資料顯示,施行精神科電痙攣療法(ECT)的醫院以北部為大宗,佔了45%,實施的機構又以公立醫院超過半數,為54%




 未經病人同意而進行之電擊治療:一年期追蹤研究》中,提到病人拒絶精神科電擊,有暴力行為,於是都被緊急執行電擊,以作為控制情勢的手段。「不服從治療」,才是未經同意就執行電擊治療的重要理由。這種處理做法,極具爭議。精神科電擊,究竟是拿來當處罰手段還是醫療手段呢?

 

精神科電痙攣療法(ECT)的副作用,受害者可能記憶喪失,可能失能,也可能早逝。除了諾貝爾文學獎得主海明威外,多位好萊塢才華洋溢的貌美女星,例如主演「亂世佳人」的費雯麗(VIVEN LEIGH)、主演「綠野仙蹤」的茱蒂.嘉蘭(JUDY GARLAND),才女法蘭西絲.法瑪(FRANCES FARMER)都曾遭受精神科的電擊,晚年身心狀況皆十分狼狽,四十幾或五十幾歲的壯年就離開人世。

(主演「亂世佳人」的費雯麗VIVEN LEIGH


(主演「綠野仙蹤」的茱蒂.嘉蘭JUDY GARLAND


雖然精神科宣稱,現在施行電痙攣療法(ECT)傷害性很少,但是上麻醉劑和肌肉鬆弛劑只為了掩飾病人的扭動和尖叫。麻醉劑和肌肉鬆弛劑會提高引發癲癇抽搐的門檻,因此需要撥動更高伏特的電流通過腦部。精神科的電擊,不論打了多少鎮靜劑,身體約束再怎麼有技巧,也免不了一樣的結果:癲癇抽搐的大發作和腦部細胞被電流燒烤。

 

電痙攣療法(ECT)的後果可能包括腦部創傷、器官受損、心血管併發症、中風、認知和記憶力損傷,但除此之外,還有一件甚少被提及的傷害。當一個人突然或永遠無法記得家人,朋友的名字,無法記得如何做些簡單的工作,無法回想起接受電痙攣療法(ECT)之前的生活,那會讓病人非常震驚,震驚到足以讓他決定輕生。這很可能是名作家海明威,在精神病院裡接受了20次電擊,最後絶望的心境。

 

曾在精神科電痙攣療法(ECT)現場的小郭說,其實她覺得這件事很殘忍。「精神科電擊,這件事,真的沒有別的東西可以代替嗎?對腦部這一塊……我真的覺得,電擊有必要嗎?」也許小郭提出了一個許多人心中的疑問。

 

民眾有必要對那些美其名為幫助,甚至包裝在醫療之下的酷刑處罰提高警覺。聯合國酷刑問題特別報告員已經將非自願性的精神科電痙攣療法(ECT)稱之為「虐待」。如果您想更完整的了解精神科的電擊,歡迎點擊以下網址,觀看影片及資料,得到更多關於精神科電痙攣療法(ECT)資料,保護您與親友的知情同意權。

【影片:治療或虐待 電擊的真相】https://www.cchr.tw/ban-ect/

 

(註1

精神科護理概論,基本概念及臨床應用/華杏出版社,第221頁。

 

(註2

https://onlinelibrary.wiley.com/doi/abs/10.1111/j.1758-5872.2012.00203.x

未經病人同意而進行之電擊治療:一年期追蹤研究

 

(註3

http://cetd.tmu.edu.tw/etdservice/view_metadata?etdun=U0007-2701201411592800&query_field1=&&query_word1=%B9q%B5j%C5%CB&

電痙攣治療患者醫療利用率之比較


2021年7月6日 星期二

青少年自殺事件背後的抗憂鬱劑

 撰文/公民人權協會調查研究小組

儘管食藥署曾經發佈公告(1),但是有多少民眾和父母知道,原本以為能防止自殺的抗憂鬱劑,極有可能增加自殺想法及風險。事實上,所有的抗憂鬱劑都可能增加自殺風險,特別是當它們開立給24歲以下的年輕人。有多少醫生和藥師會主動告知病人這個驚聳又危險的副作用?基本上,他們絶口不提。

2004年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FDA)公布了一項黑框警告(這是FDA最嚴厲的警告),認為所有選擇性血清素回收抑制劑類(SSRI)的抗憂鬱藥物,都與自殺念頭及自殺行為有關。台灣幾乎沒有人知道,上黑框警語之前,美國媒體掀起長達兩年,揭發國際大藥廠隱瞞抗憂鬱劑的自殺風險問題。(2

200211月,美國福斯新聞最先報導服用克憂果會增加自殺風險,當時葛蘭素史克藥廠強烈否認克憂果會導致自殺。2004年福斯新聞針對抗憂鬱藥物導致自殺的事件做了一系列報導之後,食品藥物管理局表決通過,強制葛蘭素史克藥廠在克憂果的包裝上,標註有關導致青少年自殺副作用的黑框警語。

 

藥廠曾打死不承認抗憂鬱劑導致自殺

當時追蹤並深入報導的福斯記者道格拉斯.甘迺迪,是美國知名記者,也是已故甘迺迪總統的姪子。他回顧當時挖掘真相得到的藥廠回應:「我記得我曾和葛蘭素史克藥廠發言人一起把數據看過一遍,然後對他說:你們的藥物會導致自殺,這個該要治療憂鬱、該讓人不會自殺的藥,其實在讓人自殺。令我震驚的是,他們不斷極力否認藥物會導致自殺。然而兩年後,藥廠被迫承認,是的,這些藥物會讓人自殺,FDA規定它們必須在所有這類藥品上,標註黑框警語。」

2021年5月19日 星期三

【五位憂鬱症女患者,展智慧翻轉吃藥命運】


有一次的憂鬱症發作的危機。世界衛生組織的研究更表示,2020年造成人類失能(disability)前十名的疾病,第一名是憂鬱症。

果真如此的話,公民人權協會獲得的個人經驗報告,分享五位憂鬱症患者如何走出憂鬱,恢復身心健康、在職場及家庭成功表現的女性故事,便更顯珍貴。事實上,這些憂鬱症女性都在各自努力後,成功的脫離精神科藥物的依賴,並樂於公開他們的經驗故事,鼓勵他人勇敢憧憬戒藥後的全新人生。

★資料來源:公民新聞

https://www.peopo.org/news/534776


警告〕:請勿自行停止服用任何精神科藥物,

因為可能造成嚴重的戒斷狀況。

民眾應該尋求有藥物戒斷經驗醫師的建議和協助,

這點非常重要!如果您知道您的孩子、親戚、朋友、同事或鄰居,

吃了精神科的藥品而出現嚴重副作用,或被不當對待,

敬請通報公民人權協會!


更多的替代醫療資源:

http://www.cchr.org.tw/?page_id=445

 

#公益 #分享 #姐妹們站起來 #憂鬱症  #憂鬱症患者  #精神科  #藥物副作用  #失戀  #婆媳關係  #女性  #兩性關係


2021年4月15日 星期四

不用藥物的自閉兒教養良方



口述/黃顯註老師  整理編輯/CCHR公民人權協會

我是一位資歷有17年特殊教育經驗的老師。從事特教以來,對自閉症特別有興趣研究,以下分享我教學的心路歷程,以及自閉兒的教養良方:

發心當特教老師

我在從事特教之前,已當了8年幼教老師。當時觀察到很少有老師選擇特教領域,缺乏師資,而我最擔心的是,弱勢的孩子沒有人重視他們,他們沒有未來和希望。我真心想幫助這些孩子們逆轉這個劣勢,所以覺得自己應該從事特教老師這一行。

當我在讀師院的時候,有修特教的學分。這個領域讓我學會觀察,要非常敏銳地去覺察孩子的行為和狀況。我進入特殊教育非常有意願和想法,而且教育現場必須面對孩子很多的狀況,所以教育局長期針對特教老師舉辦的受訓課程,我都會去參加。

另外,特教老師比一般的老師來得辛苦,除了教書以外,還要觀察學生行為做記錄,與導師要密切溝通和協調,給予學生最有利的學習,讓他們能運用在日常生活中,也要能夠融入普通班的作息。特教老師在一天工作之後,在特教通報網線上寫出,在那一天去到那一所學校,把學生帶到那一間教室上課,上過什麼樣課程;或是和導師協同教學,這些都要做記錄,教育部人員隨時會去登入檢查。

家長是孩子改變的捷徑

我的經驗是,若想訓練孩子的自理能力,不論是否是身障的孩子,都應從家裡開始。針對每個孩子不同的狀況,讓孩子學習到的東西,可以隨時運用出來。我得告訴班上的導師和家長,我所觀察到的孩子的情況,盡我最大努力,在有限時間裡,讓孩子改變。而從家長身上著手,則是改變的捷徑。

2021年4月6日 星期二

從恐怖教養,到搏命演出的孟母


口述:瑾媽媽

編輯整理:CCHR公民人權協會


無知的恐怖教養,造成家庭傷害

不知如何正確教養小孩;沒有計畫而生育;產後沒了工作;對於生活的憂心;造成我將煩躁情緒轉嫁在孩子的身上。情緒變得喜怒無常,讓孩子活在恐怖教養中。

例如,女兒不小心打破東西,我就會很歇斯底里,大聲罵人,大約罵了一個小時,甚至還會動手打她。回想在我弟弟一歲多的時候,帶他去公園玩,他不小心把鑰匙掉在地上,我也會歇斯底里的一直罵他。從兒子會走路講話之後,我的喜怒非常分明,兒子常常被我嚇到哭!

我將自己對待孩子,缺乏正確教養觀的暴行,推卸責任,說自己病了。我姐姐在學精油手工皂的老師知道我的狀況後,推薦我用精油來緩解我的情緒,但效果不好。精油老師告訴姐姐:「你妹妹應該是產後憂鬱症,要去看醫生。」我那時候也懷疑自己有嚴重的躁鬱症,我前1秒還笑笑的,但下1秒就馬上變臉,翻臉跟翻書一樣,連對自己親人也都是這樣喜怒無常。我的兒子兩歲時,我去了身心科看診。一開始跟醫生聊天,醫生都覺得我蠻正常的,在問診的過程中,我已經忘記醫生問我什麼了,我開始痛哭。醫生告訴我:「妳是需要吃藥的。」醫生還問我:「妳可以控制你的脾氣嗎?」我回答醫生:「沒辦法,只要一碰到那個點我就會大爆發。」我告訴醫生,我還有睡眠障礙,所以醫生就開抗憂鬱劑給我。

吃完精神科藥後,我不到半個小時就昏睡過去;但早上醒來時都很累,累到我都不會發脾氣了。後來吃了幾次之後,我發現因此我沒辦法顧小孩,甚至累到需要我姐請假幫忙顧小孩。姐姐建議我再回去找醫生,醫生回應說給的抗憂鬱劑都是最輕量的,後來藥量還幫我減半。服用後雖然沒有之前那麼累,但我的脾氣更大。我覺得這樣不對,所以我又回去找醫生,醫生就告訴我:「你不要吃藥了,去隔壁藥局買顧腦的保健食品。」就這樣突然斷了抗憂鬱的藥物。我買了顧腦的保健食品來吃,但後來因為生活及工作上非常忙碌,最後不了了之。看來這不是治本之法。


自己胡亂幫孩子貼標籤

我的兒子在三、四歲要上幼稚園之前,發現他很奇怪。他喜歡自言自語,拍照不看鏡頭。因此我上網去查資料,發現孩子的行為跟自閉症很像,孩子跟我講話時沒有辦法直視我的眼睛,他一直嘰嘰喳喳的自言自語,人群很多他會怕。

兒子再大一點更怪。我當時的想法是我一定要帶他去看醫生,我不能錯過早療,如果我錯過早療就會害到這個孩子,所以我就帶他去看醫生。

醫生說:「拜託還那麼小,誰規定拍照一定要看鏡頭。這位媽媽我現在跟你講話,我也可以不看你呀,只是因為我是醫生,所以我必須要看你。孩子沒有事。有事的是你,我會建議你去看身心科。」我心想怎麼遇到了神經病,可是我身邊的人都推薦這個醫生,既然醫生說沒事,那我就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