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8月24日 星期五

是誰在製造恐慌?精神科醫師指出:有九成學子疑似有過動症,需要專業診斷。


是誰在製造恐慌?精神科醫師指出:有九成學子疑似有過動症,需要專業診斷。



回憶四十年前,在我們的生活中似乎沒有「過動症」這醫學名詞。
回想過去,在我們就學的階段。

不論是老師上課太枯燥乏味、上課前目睹爸爸媽媽吵架、或是青少年時期情竇初開,暗戀著某位同學,抑或是上一節課由於成績太差,被老師毒打一頓等等的因素,都會使我們出現「注意力不集中」的狀況。

那時候的我們總是喜歡自由自在的東想西想,想想下課要去哪裡玩、今天要和哪個同學一起走路回家、剛剛在操場看到的蟋蟀又肥又大隻...等等。

即使偶爾會因為不專心,被粉筆砸、被籐條打、被罰站等等...。但我們的心靈總是愉快、自由、天真的。

讓我來看看現代,活在二十一世紀的孩子們。「深受」過動症(ADHD)之苦。
他們要擔心自己會不會因為分心、上課不專心而被貼上「過動症」的標籤。
當然護理老師及心理輔導員會安撫家長,這只是檢查,不是要貼上精神疾病的標籤在孩子身上。不過,幾乎受過「專業醫師」診斷後,大部分的孩子都「符合」過動症的傾向或症狀。

不論你是全然符合過動症,亦或是疑似過動症,在現代心理健康專家與精神科醫師、媒體的推波助瀾下,強調「早期介入治療」與「預防性治療」,將會「有效」幫助你的孩子預防精神疾病。換句話說,在你沒病的時候,你先把這些藥吃下肚,如此你將「有機會」預防未來這些精神疾病的發作。

到底我們的孩子病人、社會病人、還是販售疾病的人有病呢?
是誰在製造家長心中的恐慌,讓我們都認為大家都有病呢?



看看下面這篇報導,斗大的標題寫著:




9成學生上課注意力不集中 專業診斷查病因
【中時健康 駱慧雯/台北報導】2010.11.26

9成學生上課注意力不集中 專業診斷查病因 
就讀小學三年級的小宇,本來托著頭對著窗戶外的雲朵發呆,突然卻和隔壁的同學吵架,嚴重影響上課的秩序。這樣的干擾上課的情況每天都會發生,經過醫師診斷後,判定他學生罹患了注意力缺陷症,容易有上課散漫和不專心的現象。當父母和老師都對此種情況束手無策之下,無意間看到有一則新聞報導,今年有名罹患注意力缺陷過動症(ADHD)的學生,竟然考上競爭激烈的北市前三志願明星高中,頓時,小宇的母親終於又燃起了希望。
  小孩讀書不專心似乎是每個家長的困擾!根據一項針對亞洲八國三千多名高中生和大學生所做的調查,發現台灣地區學生注意力和自信心的評比都低於平均值,其中有92%的學生認為自己上課無法集中注意力。但是亞東醫院精神科醫師林育如提醒,現在學生課業壓力重,晚間睡眠品質不佳,都可能造成白天專注學習力下降,即使是成年人,也可能在上班開會時恍神或打瞌睡,所以醫學上的注意力缺陷過動症必須經過專業醫師的縝密診斷,才能加以界定。
  學習階段注意力不集中,可能是精神疾病之一。醫學臨床上,將注意力缺陷過動症(ADHD)分為三種型態,分別為「注意力不足型」(ADD)、「過動衝動型」,和綜合前兩項症狀的「綜合型」。一般而言,如果學童的行為舉止,包括學校成績不佳、注意力不集中、難以順利完成功課、衝動好動、經常貿然侵擾他人談話或遊戲、人際關係不佳等,已經嚴重影響日常作息和學校、家庭生活,家長最好諮詢專業醫師,再做診斷。不過,林育如醫師也強調,睡眠障礙、焦慮症、憂鬱症、精神分裂症等都會發生注意力分散的現象,如果要正確診斷ADHD,必須先排除精神疾病或其他合併症以釐清病因,避免其他疾病掩蓋或被誤認為注意力缺失過動症狀。
  發生ADHD的最主要原因是大腦因多巴胺(Dopamine)神經傳導系統發生障礙,與智力並無相關,但是家長普遍因為孩子學習效果不佳才會發現ADHD的問題,因此在診斷上,精神科醫師除了觀察學童行為舉止,並採用標準化的測量量表作為基準外,另外會視需要替小孩做IQ等心理測驗,藉以觀察注意力的維持程度,瞭解課業表現不佳和智力的相關性。臨床上也曾出現罹患ADHD的學童,課業表現不僅不會落後同儕,反而名列前茅,但是卻由於嚴重過動和干擾他人學習的行為,必須接受治療。
  ADHD主要起因於大腦的生理性疾病,因此精神科醫師將短效型的利他能(Ritalin)和長效型的專司達(Concerta)或思銳(Strattera)作為處方,刺激腦部化學物質分泌,藉以改善ADHD症狀。中醫則認為,因注意力不集中或過動所導致的學習障礙,可以藉由食譜和頭部針灸,增加大腦的血液流量,提高學習成效。
  不過,值得注意的是,一半左右罹患注意力缺陷過動症的學童在成年後症狀會緩解,就算有輕微的ADHD症狀,成年後因不用長時間待在教室裡學習,能夠選擇適合的環境,只要不會構成生活、職場和家庭困擾,不用藥物的幫助,也能過著正常的生活。若是成年後仍有持續困擾的注意力缺陷或衝動症狀,仍建議尋求精神科醫師之協助。


中時健康:http://health.chinatimes.com/contents.aspx?cid=1,11&id=12349


在本篇報導中,引用一項針對青少年做的調查發現有超過九成的學子認為自己上課無法集中注意力。並在下一段指出,「學習階段注意力不集中,可能是精神疾病之一。」...可能是?

另外報導就會不經意的提及治療該疾病的藥物。例如過動症就適用利他能、專司達、思銳等等在國際上相當濫用的藥物。

不過有一點值得我們注意。這些治療過動症的藥物,在國外研究都以發現,除了無法真正有效解決孩子學習的問題,更可能引發藥物濫用、吸食毒品的問題。

同時就連製造這些藥物的藥商都自己表示,這些藥物會引發精神疾病、腹痛、頭痛、攻擊性行為,甚至可能會引發自殺傾向。(可參考這篇文章:http://tw.myblog.yahoo.com/watch-psych/article?mid=50&prev=-2&next=-2&page=1&sc=1#yartcmt )

給我們的孩子服用這些藥物是幫助他們?還是傷害他們呢?

最後我們再思考一下這個問題:我們的孩子真的有病嗎?



有什麼方法可以幫助我們的孩子呢?


國際公民人權委員會在其出版的雜誌「藥害兒童」中指出四項重點:

1.一個有能力的非精神科醫師,能夠發現導致「精神病」症狀的基本身體狀況,所以應該進行徹底的身體檢查。


2.根據醫學專家表示,「過動」行為有很多的來源,範圍從過敏、食品添加物、環境中的毒素、沒有適當的睡眠以及某些藥物治療,但也不限於這些而已。


3.如果一個小孩沒有在學習,或是在學校裡進度遲緩,或似乎不能集中注意力,也許此時就需要有一位有能力的教師。



4.一個孩子也可能在掙扎努力,因為這孩子是特別獨具創造力或是極度聰明的,而需要更大的激勵。



案例1:有一名母親,他的孩子在幼稚園中被護士轉介至心理醫師,被診斷出過動症並需要藥物治療。但這位年輕母親懷疑自己的孩子只是聽力有問題,因此據理力爭,四個月後才得到同意可以轉診,結果耳鼻喉科的專家發現這孩子有慢性的耳內積水,接著十五分鐘的手術拯救了這孩子,避免了他要長期服用藥物的童年。

案例2:一位母親被請到學校的校長室內,一名心理醫師向她解釋她的兒子的腦部無法正常的傳遞訊號,而那就是他無法集中注意力的原因。於是這孩子被給予藥物。在開始服用利他能之後,他開始失去胃口、頭痛,然後容易疲倦,但是卻很難在晚上入睡,這孩子說,「我可不可以不要倚賴藥物。」「媽,我自己是很聰明的。」

在另一位朋友的建議下,這位母親帶著他的孩子去見另一位其他療法的醫師。這醫師讓這孩子脫離藥物,並開始服用營養品還有維他命,他也發現這孩子對食物過敏,改善了這個問題之後,這孩子開始恢復能夠自然的吃東西、入睡。同時這孩子被發現他被教導運用「全字(Whole Word)法。[註:由美國心理協會主席詹姆士.凱特爾(James Cattell)所發展出來的。它忽略語音學,並強迫兒童在不了解字母或發音的邏輯順序下死記每一個字。使用全字教育使得讀寫能力崩潰。]」,因此他不懂他在教室裡讀的東西。這位母親買了一套聲學遊戲給他,教他文法。在幾個月內,他讀書的能力從二年級的程度上升到六年級的程度。

這些案例告訴我們。父母親是有權也有能力可以幫助未來的下一代:兒童。
而且當今社會上也存在著相對於藥物、標籤、或精神科「其他的療法」,還存在著不昂貴的、無侵略性的,而且有效的替代方案。

更多資訊可上公民人權委員會官方網站:http://www.cchr.tw/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謝謝您留言給「公民人權委員會 高雄分會」,我們會儘快給您回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