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Gene Ng
要不是真的遇到,還不知美國醫療費之高昂離譜。
我大概五年前半夜飆(單)車去實驗室,路上出了車禍,送進急診室,臉縫了七針加電腦斷層(臉骨撞裂了XD),過了一晚第二天中午出院(美國醫院無法休養)。學生保險給付了超過九成以上,我還得自費付US$700多(折合台幣約NT$21,000);也有朋友需要做MRI(核磁共振成像),保費給付九成後也要約US$1,000(折合約台幣NT$30,000),有醫師朋友透露,你到台灣的醫院吃飽沒事要醫生給你做MRI,完全自費也差不多這個價。
五個你不知道的販賣疾病的方法
因此,在米國若沒有健康保險,是粉恐怖的事。就算有保險,生了大病可能還是會讓人傾家蕩產。米國生活費跟台灣相比,頂多貴個三四倍,怎麼醫療費用卻差了十倍?我個人的見解是,美國是世界上極少數,醫療市場完全是自由化,並且對財團在醫療市場上遂利,幾乎沒有管制的國家,所以醫藥界可以放心地漫天開價。
真正的原因,當然也沒有這麼簡單。只是米國的醫療產業和全球大部分國家都很不同,因此對米國醫療產業的批判就很有可能是特例了。然而,在健保制度更完善的歐洲國家,醫療產業也把持了大眾對健康和性命的重視,而狠狠地刮一筆嗎?
這本老德尤格.布雷希(Jorg Blech)寫的《發明疾病的人:現代醫療產業如何賣掉我們的健康?》(Die Krankheitserfinder: Wie wir Zu Patienten gemacht warden)就很具有參考價值。 布雷希是德國的醫藥記者,任職於德國影響力最大的《明鏡週刊》(Der Spiegel)。
圖片出處:
布雷希表示,當疾病變成了工業產品之後,把任何人診斷成有病,就成了件簡單的事!《發明疾病的人》指出五種販賣疾病的方法:
- 把生命正常過程當作醫療問題;
- 把個人問題和社交問題當作醫療問題;
- 把致病風險當成疾病;
- 把罕見症狀當作四處蔓延的流行病;
- 把輕微症狀當成重病前兆。
布雷希試圖在《發明疾病的人》中舉出,許多疾病根本不是真正的疾病,而只是為了促
銷藥品。現今的醫藥工業已經強盛到能夠重新界定人類的健康,許多人類正常的發展階段,
如生、老、性和死亡,都可以被視為疾病。也就是說,只要醫生希望你有病,他們幾乎一定
會找出至少一兩樣有療法的疾病出來。
《發明疾病的人》指出,全球運作的大型藥廠促成「發明」疾病及其治療方法,藉以在市場
上行銷他們的醫藥產品,而在許多聳人聽聞的疾病報導中,都有這些企業在贊助。史蒂芬索
德柏的好片《藥命關係》(Side Effects)中,心理醫師們就是靠這種和藥廠錯綜複雜的關係
來對決。
上行銷他們的醫藥產品,而在許多聳人聽聞的疾病報導中,都有這些企業在贊助。史蒂芬索
德柏的好片《藥命關係》(Side Effects)中,心理醫師們就是靠這種和藥廠錯綜複雜的關係
來對決。
Photo Credit: stevendepolo CC BY SA 2.0
大藥廠遊說立法機構 已難分辨真正的醫學和醫藥行銷
由於大藥廠的財力和行銷力實在太強大了,強力對各國立法機構的遊說。我們已難分辨
真正的醫學和巧妙的醫藥行銷之間有何差別。疾病於是成了工業產品。廠商和利益團體把正
常的生命過程扭化成醫學問題,他們把生命的各種問題「醫藥化」了。
失戀了很難過嗎?來顆百憂解(Prozac)吧XD
小孩太調皮不愛聽課嗎?來顆利他能(Ritalin)吧
老了不舉了嗎?來顆威而鋼(Viagra)吧XD
真正的醫學和巧妙的醫藥行銷之間有何差別。疾病於是成了工業產品。廠商和利益團體把正
常的生命過程扭化成醫學問題,他們把生命的各種問題「醫藥化」了。
失戀了很難過嗎?來顆百憂解(Prozac)吧XD
小孩太調皮不愛聽課嗎?來顆利他能(Ritalin)吧
老了不舉了嗎?來顆威而鋼(Viagra)吧XD
不必要的治療,對讓個人生活品質大打折扣。我有位朋友是泌尿科醫師,在威而鋼剛上市
時,很多人掛診要他開威而鋼,他就從善如流地開了,結果有老病人的老婆來抱怨,說他們
好幾十年沒性生活也好好的,現在卻搞不清楚她是跟老公做愛,還是跟威而鋼做愛Orz。
時,很多人掛診要他開威而鋼,他就從善如流地開了,結果有老病人的老婆來抱怨,說他們
好幾十年沒性生活也好好的,現在卻搞不清楚她是跟老公做愛,還是跟威而鋼做愛Orz。
也有朋友告訴我說,她有朋友一向有所謂的婦女病,在更年期後,醫生建議割除子宮和卵巢
以絕後患。沒想到,卵巢和子宮沒了後,下垂的內臟壓迫膀胱導致漏尿,使得要穿成人尿布
來解決,生活品質和個人尊嚴大受影響;也有朋友說他有長輩因扁桃腺的問題,醫生建議割
除,可是原本年紀太大了,親友都勸他不要手術,結果手術後果真元氣大傷,只能一直臥病
在床了。
以絕後患。沒想到,卵巢和子宮沒了後,下垂的內臟壓迫膀胱導致漏尿,使得要穿成人尿布
來解決,生活品質和個人尊嚴大受影響;也有朋友說他有長輩因扁桃腺的問題,醫生建議割
除,可是原本年紀太大了,親友都勸他不要手術,結果手術後果真元氣大傷,只能一直臥病
在床了。
歐美高度開發的社會已經活在用藥來解決生活難題的年代了。以前看電視電影,米國人的
浴室總有一櫃子的藥,去了米國才知道電視電影其實很寫實。在台灣很多處方藥,在米國不
僅在超市就買得到,甚至比糖果還便宜。
浴室總有一櫃子的藥,去了米國才知道電視電影其實很寫實。在台灣很多處方藥,在米國不
僅在超市就買得到,甚至比糖果還便宜。
很多老美遇到任何疼痛,真的就是止痛藥兩顆下肚再說。因為老美吃止痛藥吃得太家常便
飯了,我上次在醫院時,護士就給我他們正常的止痛藥量,我一出院就狂吐,有當醫生的台
灣朋友來救命時,才發現他們建議的標準用量比台灣高不少,而且我吃的那種止痛藥,最顯
著的副作用就是噁心嘔吐,害我不管傷口有多痛,寧可痛不欲生也不敢再吞下任何一顆XD。
飯了,我上次在醫院時,護士就給我他們正常的止痛藥量,我一出院就狂吐,有當醫生的台
灣朋友來救命時,才發現他們建議的標準用量比台灣高不少,而且我吃的那種止痛藥,最顯
著的副作用就是噁心嘔吐,害我不管傷口有多痛,寧可痛不欲生也不敢再吞下任何一顆XD。
醫生開藥前 12個你該問的問題
《發明疾病的人》對台灣讀者而言,也很有參考價值。因為台灣健保制度的問題,加上
醫藥家如同虛設,導致醫院為了收益,醫生也傾向多開藥。我從前因胃痛去看醫師,醫師除
了胃藥還加開了抗焦慮的藥。那位醫師其實是難得好醫師,後來也幫了我很多忙,可是那些
抗焦慮的藥有沒有必要,仍值得商榷。
醫藥家如同虛設,導致醫院為了收益,醫生也傾向多開藥。我從前因胃痛去看醫師,醫師除
了胃藥還加開了抗焦慮的藥。那位醫師其實是難得好醫師,後來也幫了我很多忙,可是那些
抗焦慮的藥有沒有必要,仍值得商榷。
正如同《發明疾病的人》提到的,德國人的膽固醇平均是260毫克/100cc,
可是醫界卻訂出125~200毫克/100cc的正常值,讓多數人成了膽固醇過高的族群。
我也常常聽說有朋友的膽固醇在250~300毫克/100cc之間,醫生就開立普妥(Lipitor)了。
可是醫界卻訂出125~200毫克/100cc的正常值,讓多數人成了膽固醇過高的族群。
我也常常聽說有朋友的膽固醇在250~300毫克/100cc之間,醫生就開立普妥(Lipitor)了。
可是250~300毫克/100cc真的有多不正常嗎?我有朋友確實有家族遺傳高脂血症,他的膽固
醇濃度是超過1,000毫克/100cc!那樣可能才真的叫做不正常,老實說,我真的懷疑
250~300毫克/100cc的膽固醇濃度,如果生活一切正常,
真的能對心血管造成如何的不良影響。
醇濃度是超過1,000毫克/100cc!那樣可能才真的叫做不正常,老實說,我真的懷疑
250~300毫克/100cc的膽固醇濃度,如果生活一切正常,
真的能對心血管造成如何的不良影響。
《發明疾病的人》也提出,Statin(也就是立普妥的成效成份)確實對有心血管疾病的病人
有幫助,可是真正的機制可能並非透過降低膽固醇,而是抗發炎。有次我跟做生物醫學的朋
友提起,她說這在生醫學界似乎早就不是秘密了XD。
有幫助,可是真正的機制可能並非透過降低膽固醇,而是抗發炎。有次我跟做生物醫學的朋
友提起,她說這在生醫學界似乎早就不是秘密了XD。
精神疾病總要吃藥了吧?事實上,我就是有老友不幸患了上輕度精神分裂。
他現在很正常嗎?一點也不,只要跟他談上幾句就知道他不太正常。可是,他仍有妻子小孩
的美滿家庭,也在高科技業有份穩定且高薪的工作。
他現在很正常嗎?一點也不,只要跟他談上幾句就知道他不太正常。可是,他仍有妻子小孩
的美滿家庭,也在高科技業有份穩定且高薪的工作。
他能過正常生活,靠的不僅是乖乖服藥,而是上教會有了心靈的寄託。他老婆也是在教會中
認識的,他沒有隱瞞病情,據說結婚時牧師在證婚時,還直接對大眾說「這就是神蹟」XD,
看來,心病還是需要心藥醫!
認識的,他沒有隱瞞病情,據說結婚時牧師在證婚時,還直接對大眾說「這就是神蹟」XD,
看來,心病還是需要心藥醫!
發現「發明的」疾病十二問:
- 我的病有病名嗎?
- 關於這個疾病的診斷和治療,有没有國際診斷和治療指南可供參考?
- 有没有什麼檢測法能驗出我得的病?
- 多少人做了這項檢測後呈陽性反應?(假陽性反應的比例有多高?)
- 有多少人做了這項測試呈陽性反應,重測結果是正常的?
- 假陰性反應的比例有多高?
- 得了這種病,一兩年或十年後會有哪些併發症?
- 没得這種病的人,卻出現這些併發症者,比例有多高?
- 這種病是否有有效的治療方法?
- 使用這種療法,一兩年或十年後出現併發症的比例多高?
- 没做這種療法,一兩年或十年後出現併發症的比例多高?
- 該療法出現後遺症的比例有多高?
文章出處:http://www.thenewslens.com/post/43374/
相關文章:
《為藥瘋狂》書評 作者: 張天鈞/台大醫學院內科教授
過去憂鬱症的病人若要開藥,健保規定必須在精神科診斷確定授權後,其他科在6個月內也可以開相同的處方,最近更開放給各科醫師,只要診斷符合憂鬱症,就可以直接開藥給病人。可是在「為藥瘋狂」這本書中,我們卻看到作者強烈的反對隨隨便便就給病人吃精神治療藥物,甚至在書的開頭就是這樣寫的:「警告:精神治療藥物有礙健康」。
作者彼得‧布利金畢業於哈佛醫學院,曾任麻省精神保健中心及紐約州立大學上州醫學中心住院醫師,國家精神保健院顧問,並於哈佛醫學院、華盛頓精神病學院、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等校講學。它是1970年代初期國際精神病學與心理學研究中心創辦人,目的為對抗勢力日益擴張的生物精神病學界,其理念是不依靠藥物來幫助有精神問題的人們。此機構也發行「合倫理之人性科學與醫療管理」期刊,而他則擔任總編輯。另一位作者大衛‧柯翰,為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博士,專攻社會福利,他現任佛羅里達國際大學社工系教授,及上述期刊之資深主編。⋯⋯
閱讀更多: 取自「當代醫學」月刊92年9月號第359期759~761頁)
http://www.medtoday.com.tw/35919.htm關於抗憂鬱劑的真相
〈給讀者的重要資訊〉
法院判定病患有「告知後同意」的權利,
也就是病患在接受精神治療(心智改變)藥物之前,
醫師必須提供「可能的副作用和好處、治療副作用的方法,
以及其他狀況的風險等相關資訊」,
同時也要告知「替代療法的相關資訊」。
然而常常,精神科醫師根本無視於這些要求。
法院判定病患有「告知後同意」的權利,
也就是病患在接受精神治療(心智改變)藥物之前,
醫師必須提供「可能的副作用和好處、治療副作用的方法,
以及其他狀況的風險等相關資訊」,
同時也要告知「替代療法的相關資訊」。
然而常常,精神科醫師根本無視於這些要求。
閱讀更多:
警告:除了在合格的非精神科醫師指示與輔導之下,
不應停止服用任何具有處方箋的精神科藥物。
您或您的孩子看精神科,結果藥愈吃愈多嗎?
還是去看不同精神科醫生,結果卻得到不同診斷,不同說法或不同處置呢?
如果以上有答案是肯定的,請盡快與我們聯絡0963-671815。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謝謝您留言給「公民人權委員會 高雄分會」,我們會儘快給您回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