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月2日 星期五

文章轉分享:不需服藥的「注意力不集中」! 作者: 劉弘白 博士(美國林肯大學教育博士)


美國有兩百萬至三百萬兒童被診斷為「注意力不足過動症」,正在服藥。中國大陸和台灣的服藥孩子也為數不少,這些孩子真的需要吃藥嗎?有沒有被誤診?為什麼我們的長輩小時候沒有這樣的病?或是沒有吃藥而現在七老八十了,也沒看到還有過動的老先生或老太太呢?

家長對此症最不解的是,為什麼沒有任何醫學的檢驗,光靠父母回答的問卷,就可以斷定孩子的生化問題,而立即用藥。其次醫學界也提出含汞、含鉛等重金屬過高,也會造成注意力不集中或過動;飲食不當也是。為什麼醫生在給孩子們開藥前,不先做這些檢查呢?而且飲食與重金屬還有較具體檢查的標準和工具,前者完全沒有。

其他領域也對注意力不集中有不同看法。例如中醫,運用它的道理,使用草藥、食療或針灸,曾幫助不少兒童,而且產生的副作用絶對比西藥來得少。就我長年的教學經驗,注意力不集中不是原因,反而是學不來,寫不來,聽不來,做不來的結果。簡單的說,就是「學習能力」如果跟不上同年齡水平、晚開竅,當然作業做不來,因此在「過程」中沒辦法專心,或是乾脆玩別的,而產生「結果」上的不專心。

從學習的角度來看,不專心或注意力不集中是因為下列因素造成:





一、聽的能力不及齡:


年齡稍長的孩子聽的句子比較長,小的孩子短,就像我們初學英文一樣。但是孩子們聽的能力如果跟不上自己的年齡,自然在班上無法聽得進別人的長句子。這時,老師說什麼,也因聽不全(聽不長)而無法專心。所以問題出在「聽的能力」不夠,而非不專心。這種現象同時會發生在閱讀過程中:閱讀也有較長的句子,孩子們要邊看邊翻譯成語音,這個過程比直接聽還要更困難,因為多了一道「用視覺能力」的過程。這也是孩子經常讀後「不知所云」的原因。

二、寫的能力不及齡:


不是人人到了幾歲,就能寫好幾歲孩子該會寫的字。同時愈愛說話的孩子,經常會丟三忘四,作業出錯或拖拉。因為聽語能力對視覺能力會有「壓抑」作用。寫不來而不專心,或人家看一眼可以抄寫三、五個字,我們看三眼還抄錯一個字:那是「視覺分辨能力」或「視覺記憶能力」無法達到要寫好那些字的水平。

三、動作能力不及齡:


大的孩子坐得久,小的孩子坐不住,是普遍現象。但是因為我們住高樓和看電視佔去太多活動時間的緣故,孩子們「感覺動作能力」沒有年年進展、跟上他們的年齡,好讓他們的活動方式、活動量逐年演變,像個更大的孩子,所以玩法幼稚,活動量較多,看起來雖似醫學、生理問題,但藉由「感覺動作」能力的提昇,即可不藥而癒。「感覺動作能力」年年不同,孩子對方向、角度、距離、速度的體會,隨著年歲增加而成長,此能力的發展可做為評量孩子在書寫、理解、條理、學習上的參考。在此釐清一事,常常聽到的「感覺統合」一詞,是從醫學角度來看這些感官的成熟度,兩者並非同一件事。

四、教師教學不當:


我們必須承認教師的教學,在常態分班的狀況下,對中等以上的孩子是比較有利的。孩子某個學科跟不上,產生的注意力不集中,怎麼期肦用藥物來解決呢?
至於學習的環境因素,造成孩子的注意力不集中;因為百年來教育心理學者提出很多,不再在此贅述。

當一個五年級的孩子,再回頭來做二三年級的作業,幾乎都能勝任愉快。所以能不能寫完作業,和專心及注意力實為兩回事。如果孩子們在看電視及打電玩時,可以比大人還專心,注意力還集中,我們怎能因為他們學習時的不專心,就讓他服藥,而絲毫不考慮其它因素呢?

出處:
https://www.facebook.com/cchrtaiwan





更多關於過動兒文章



如何破解過動兒篩檢的題目量表?

 (出自:點子教師行動聯盟)


(以下文章出處:點子教師行動聯盟)

當過動兒的篩檢表一出現,造成多少家長、老師的緊張,

甚至忽略了孩子基本的需求或人應有的學習歷程。

站主採訪了多位有數十年教學經驗的小學老師,

以這份普遍使用的兒童過動量表為考題,

看看這些點子教師們,

如何破解這些孩子的反應和症狀,

並找出更好的方式來幫助孩子

閱讀更多:






〈台北都會〉治療過動兒 專家:副作用需經完整分析

2014-10-24
〔記者陳韋宗/新北報導〕新北市推動國小兒童過動症篩檢,引發用藥爭議。
台灣師範大學化學系教授吳家誠表示,藥物的化學結構相似,不代表會有相關副作用,
不同的藥物合成過程,會造成不同的副作用,必須完整分析,無法只靠化學結構論斷。
吳家誠指出,這些治療藥物都含有鎮定成份,雖然會讓小孩減少過動情形,
但也可能影響小孩的學習狀況,「可能還沒治好過動,還造成另外的傷害。」⋯⋯
出處:自由時報



更多關於精神科藥物的真相:

《中樞神經興奮劑:藥物作用的真相》(CCHR國際出版品)




立即點閱:
〈前言〉
報章雜誌經常大肆宣傳現代藥物研究對治療孩童學習和情緒上的「問題」和「障礙」,
「神奇療效」。
這些說法聽起來很合理,也很有說服力。治療他們的「藥物」照理來說應該是「安全又有效的」。
但真的是這樣嗎?⋯⋯

更多有關藥害兒童報告





建議事項
1 你有權力拒絕讓你的小孩在學校裡參加任何的精神病學或者心理學問卷。
2 如果你的小孩在沒有經過你的同意下,被送去做心理學或是精神病學的篩檢,
或是被強迫用藥或者傷害,請向律師諮詢你的權利,
來對負責的心理醫師或精神科醫師、他們的社團及協會提出刑事與民事訴訟。
3 精神病學和心理學必須要從教育的體制下徹底根除,
而他們強迫且無用的方法也不應被政府所補助。

警告:任何人在沒有合格的、非精神科的醫生之協助
及建議下,都不應該停止服用任何精神科藥物。

您的孩子曾被老師貼標籤,帶去看精神科醫生及吃藥後,頭痛、食慾不振、發育不良,

或更難管教嗎?

您或您的孩子看精神科,結果藥愈吃愈多嗎?

還是去看不同精神科醫生,結果卻得到不同診斷,不同說法或不同處置呢?

如果以上有答案是肯定的,請盡快與我們聯絡
0963-671815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謝謝您留言給「公民人權委員會 高雄分會」,我們會儘快給您回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