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4月2日 星期六

文章分享:別怕孩子「無聊」!提升國力的解藥就是讓他們「自己發明遊戲」



2016/04/01 07:50:00


文:楊佳寧(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景觀與環境規劃博士,長期關注孩童的空間需求及環境人權,現從事環境規劃設計顧問工作。)
日前立委張宏陸在立院質詢,關切過動(ADHD)藥物浮濫的狀況,質疑學校只憑著粗糙的過動篩檢表,就讓孩子就醫吃藥。為張立委的正知正見喝彩之餘,我也不禁為過動現象在不同專業間缺乏溝通的現況感到憂心。
首先,好動與過動之間,真有一條明確的界限嗎?至少從盛行的篩檢表中我看不出來──多勾了一項「在座位上不好好坐著」的情況「還算不少」,可能孩子就要被送醫開藥了。
美國國家心理衛生院(NIMH)的網站開誠佈公地說:「科學家無法認定ADHD的成因⋯⋯ADHD可能是多種因素的綜合結果。」追根究底,想用化學物質來處理孩子情緒、個性、行為方面的問題,是一整套可議的邏輯。
成長這回事,不是就要學習怎麼與環境、與人、與自己相處嗎?
如果「過動」是多種因素的綜合結果,目前也沒有病理學上的診斷方法,與其稱之為病,不如將它界定為一種文化現象。這個文化現象很可能包含了電視電玩的普及、食品添加物的無所不在、教育方式的轉變,以及環境的轉變。
其中最少出現的論述方向,大概就是環境了。

常有人說好動的孩子「有精力沒處花」,累積的能量似乎需要一個出口發洩。但更妥當的說法也許是,測試身體是孩子想要成長、想變強壯的本能需求。
德國教育學者Scherler認為,孩子是在遊戲中變能幹的。在遊戲中用自己的身體、用各種感官知覺體驗環境,是極重要的學習歷程。與環境互動,進而學習掌控環境,是建立自信、變能幹的必經之途。
沒有機會掌控環境、證明自己能幹的孩子容易焦慮,注意力無法集中。如果說「過動」、「注意力不集中」的孩子變多了,部分原因可否是我們的生活環境,已經讓孩子們無法自然地與之互動了?
環境心理學從1970年代以來,觀察歸納出幾個重要的結論,說明兒童需要什麼樣的空間環境。其中一個理論是Gibson提出的環境「啟發力」(affordance)


例如上學的路上,孩子看到水坑,自然想要踩進去,製造水花、感受腳濕濕的感覺;看到小土丘,自然想要往上蹬一蹬。路邊如果有低矮的灌木,經過時手自然會伸出去,感受枝葉輕拂過手心。這些引發互動,創造豐富感受的環境元素,即具有啟發力。
如果路上能再追逐一隻貓或蝴蝶,如果可以一路踢著小石頭,如果沿途有不同的材料可以觸摸敲打,孩子到了學校,已經獲得了一些征服,一些心滿意足,接著要安安靜靜地坐上40分鐘,或許也不是那麼難以忍受的事了。
Photo Credit:Leo Brunvoll@Flickr CC BY SA 2.0
Photo Credit:Leo Brunvoll@Flickr CC BY SA 2.0
大人小孩都一樣,長時間投注於費力、必須專注的活動之後,需要有機會讓注意力鬆弛下來。遭遇挫折、失敗的時候,如果沒有一個可以傾訴的好友,也通常會需要一個讓人放鬆心情的好地方。
密西根大學Kaplan夫婦的「注意力恢復理論」告訴我們,有些情境可以毫不費力、溫和地吸收注意力。經過大量的測試,他們發現綠意、自然美景、流水、不具侵略性的生物,都非常有助於恢復注意力。這或許解釋了為什麼在許多人的記憶裡,那個屬於自己的「祕密基地」往往有著特定的自然要素。
事實上,自然環境的療癒價值早已被大量研究證實了。例如康乃爾大學的研究團隊發現,住家附近若有自然環境,孩子會更有自信,更經得起壓力和挫折。紐約州立大學的研究也指出,孩子接近自然的頻率越高,就越不容易有焦慮、憂鬱和行為問題。

伊利諾大學香檳分校的研究團隊更發現,被診斷為ADHD但沒有服藥的孩子,在自然公園裡散步20分鐘後的成效,和ADHD藥物的尖峰效果相當。
建築師Nicholson曾提出一個針對玩耍空間的著名理論,稱為「鬆散要素理論」(Theory of Loose Parts)──遊玩中的創意與發明,和環境中可變要素的種類和數目成正比。這理論聽來簡單,但近年來不論在教改、產業,甚至國力的種種論述中,我們反覆追尋的不正是創意與發明的能力?
家長、老師們常怕孩子「無聊」,希望用預先安排好的活動和遊戲,佔據他們的注意力。暑假檔的恐怖電影和動作片越來越驚悚刺激,孩子們對輸入式的影音聲光胃口越來越大,聲光結束後,他們只會更容易「無聊」而已。
如果鬆散要素的理論無誤,要避免孩子無聊,進而增進創意,提升國力的一個答案,可能是捨棄制式的遊具,捨棄3C產品的電子影音,讓孩子回到砂坑,樹林、積木堆裡,讓他們身邊充滿可以任意擺弄、形塑、安排,而且不會壞掉的東西,給他們機會在不被告知怎麼玩的情況下,享受發明遊戲的快樂。
在安全、清潔等訴求下,我們的小學及幼稚園已漸漸失去了自然的鬆散要素。我不知有沒有小孩抱怨過砂坑不好玩,但就連砂坑也逐漸消失了。校園內孩子能接觸到的土壤、植物變少了,取而代之的是PU跑道、人工草皮、混凝土結構。沒有機會操縱及調整身邊的環境,如何期望孩子們碰到挑戰時能主導與創造?

40年前,景觀建築師Moore在加州柏克萊做過一項實驗,把一所小學的大片柏油操場改建成一座水循環的小型生態系,有蜿蜒的小溪、池塘、瀑布、樹林、沙灘、小島、草澤。改造前的操場只能打球和集會,改造兩年之後,孩子們在新校園裡的活動豐富得驚人──釣魚、救魚、小船比賽、造壩、打水漂,各式各樣與水的互動都自然發生。
植物也引發大量的互動。孩子們在校園爬樹、在樹叢間捉迷藏、收集樹枝生營火,收集花瓣、枝葉玩扮家家,採果子吃,當然也在樹林間打造專屬的基地。老師們更發覺這座新校園是教學的寶庫,帶著學生觀察動植物、監測水質。
環境設計領域早就擁有校園空間改造的技術,關鍵往往在於空間決策者只聽見安全、清潔等維護管理上的需求,忽略了孩子們作為使用者,對於空間體驗的根本需求。
日常生活中自然環境的消失,可能已造就了一整代人經驗的貧乏。這是一種惡性循環:越是缺乏與自然相處的經驗,就越不懂得怎麼與之相處,也就越容易跌倒、溺水、受傷。
一旦有人出事,在大人不願扛責的心態下,環境就必須變得更安全、更清潔、更受限,孩子的經驗也就更貧乏。這趨勢最後會演變成何種模樣?
我想起不久前在動物園看到的台灣黑熊。在PU材質、光禿禿的岩岸上,牠的爪子無用武之地;牠的肌肉原本可以一天內橫越大片山林,卻得侷限於十數公尺的圍欄內。那黑熊顯然瘋了,只能不停地來回走動,走到圍欄的盡頭,仰起頭極不自然地轉一圈,又默默地往回走,對於熱切想跟牠打招呼的圍觀人類,牠一點注意力也不給。
都市環境的演化,到了二十一世紀似乎終於出現翻轉的契機。溫哥華、洛杉磯、倫敦、新加坡、首爾⋯⋯近年來幾乎所有新推出的永續城市願景計畫,都不約而同地強調生態基礎建設、自然空間再造,要讓都會人能重新接觸自然。
台北市的田園城市、公辦都更,新北市的市地重劃,都有機會在都會中實現鄉野的上學小路。少子化也給予中小學校園自然復育的空間與時機。環境心理學、環境教育學及空間設計領域長期累積的研究與實作成果,都顯示都市化及身邊自然空間的消逝,很可能是促成過動現象的重要因素。
筆者衷心期望關懷過動的醫療、教育、心理、營養及環境領域的專業人士能互相交流,協助政府的衛生、教育、工務、文化部門,一起探尋比藥物治療更健康、更永續的解答。

來源:




------------------------------------


美國研究:動來動去,孩子更專心


美國德州農工大學的研究團隊,

之前曾經執行過一項計畫。他們把一個班級小學生的課桌椅,

從矮椅子統統改成高腳椅,期望藉由這個小改變,

可以讓胖小孩「動一動」,不要整天老是坐著,

改善肥胖問題。果不其然,當全班同學都改用高腳桌椅之後,

小朋友上課時一下站著,一下坐著,

竟然不知不覺的就瘦了下來。不過換成高腳椅,

除了減重之外,竟然還有額外的效果;你猜得沒錯,

就是孩子的專注力,竟然也增加了。⋯⋯

文章來源:




未成熟的孩子可能被誤診為過動症


2016-03-20

《Journal of Pediatrics》刊登台灣台北榮民總醫院

 (Taipei Veterans General Hospital)的最新研究,

發現許多被診斷患有注意力不足過動症 

(attention deficit hyperactivity disorder,ADHD)的孩子,

可能僅僅只是因為和其他同學相比之下較不成熟,

而並非真的具有疾病。





換個角度看ADHD:過動症真的存在嗎?


用不一樣的態度看孩子、看待「玩」跟「動」,正是座談會的目標。人本報名表上寫著:「當我們『說一個小孩過動』,可以取代『指責小孩搗蛋作對』,看起來我們像是進步了,但會不會因為這個名詞,我們忘了『動』本身是很好的價值,我們也因為這個名詞,將一切現象歸因於孩子個人,卻忽略了環境制度……」人本希望藉此讓大人們重新思考架在身上的行為規範跟標準,不要簡單的用「過動兒」來取代對眼前孩子的真實理解。⋯⋯




建議事項
1 你有權力拒絕讓你的小孩在學校裡參加任何的精神病學或者心理學問卷。
2 如果你的小孩在沒有經過你的同意下,被送去做心理學或是精神病學的篩檢,
或是被強迫用藥或者傷害,請向律師諮詢你的權利,
來對負責的心理醫師或精神科醫師、他們的社團及協會提出刑事與民事訴訟。
3 精神病學和心理學必須要從教育的體制下徹底根除,
而他們強迫且無用的方法也不應被政府所補助。

警告:任何人在沒有合格的、非精神科的醫生之協助
及建議下,都不應該停止服用任何精神科藥物。

您的孩子曾被老師貼標籤,帶去看精神科醫生及吃藥後,頭痛、食慾不振、發育不良,

或更難管教嗎?

您或您的孩子看精神科,結果藥愈吃愈多嗎?

還是去看不同精神科醫生,結果卻得到不同診斷,不同說法或不同處置呢?

如果以上有答案是肯定的,請盡快與我們聯絡
0963-671815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謝謝您留言給「公民人權委員會 高雄分會」,我們會儘快給您回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