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美恩 20 Jul, 2017

日前衛福部公布流行病學的調查報告,指出台灣有三分之一的兒童有精神疾患需要專業評估與協助,兒童最常見精神疾患包含注意力不足過動症、畏懼症、分離焦慮症、社交焦慮症等。
此項研究主責的是台大醫學院精神科高淑芬教授,高教授是過動症的專家,每當輿論在討論過動症用藥與否的爭議,高教授是呼籲要從生理、心理、家庭、學校、社會等各方面一起進行改善。換言之,她不是「用藥派」的醫師,支持「全人」的治療觀點,她帶領的研究調查並不是要這「三分之一」的兒童被醫療藥物控制,她希望社會大眾更重視心理和社會層面的因素,並且「預防重於治療」,及早篩檢治療預防惡化,避免未來演變成更嚴重的精神疾病。
但這項研究公布後會不會引起「慮病風潮」?目前國內的醫院資源得以承接住大量家長帶著兒童到醫院問診做檢查嗎?如果精神疾病不是單一因素造成,檢查鑑定就要包括生理、心理、社會各層面的問診與觀察,全國各地有足夠的跨專業團隊資源承接仔細的鑑定?台灣兒童青少年精神醫學會在官網的Q&A中有說明,光是過動症的診斷,國內兒少精神專科醫師並不足夠,所以家長常掛不到號。此外,心理治療行為矯治人員不夠,社工無法落實親職輔導,專業資源不足下勢必壓縮問診時間,大量病患的壓力會不會反而導致以「用藥最快」的簡易思考來解決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