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有會「動」的生物,才需要大腦!做事老是鬼打牆、壓力大,憂鬱纏身、忘東忘西、
無法專注、緊張焦慮,注意,你的腦細胞開始變少、海馬回變瘦、突觸萎縮、
血清素快要不夠用啦!
發表在神經學(Neurology)期刊的研究中,保持身體活動的人,到老年時,
往往比那些不運動的人有更大的大腦。
大腦通常在成年後期萎縮,而萎縮被認為與年齡相關的記憶力下降有關;
但這篇最新研究指出,運動對大腦和身體都有益。
匹茲堡大學的Kirk Erickson博士表示,很明顯的,
運動是我們年老時最能用來保護大腦的事情之一。
「頭腦簡單,四肢發達」已經是錯誤的觀念
2010年10月8日美國哈佛大學醫學院副教授約翰・瑞提到慈濟演講,
他分享美國高中的體育改革計畫、真實的案例,證實運動不只能鍛鍊體力,
還能直接鍛鍊大腦,改造心智與智商!
聽聽「過動兒」約翰・瑞提醫師怎麼說!本書首度公開革命性的大腦研究,
透過美國高中的體育改革計畫、真實的案例與作者親身經歷,
證實「有氧運動」不只能鍛鍊肌肉,還能直接鍛鍊大腦,改造心智與智商,
讓你更聰明、更快樂、更幸福!
運動能刺激腦幹,提供能量、熱情和動機,還能調節腦內神經傳導物質,
改變我們既定的自我概念,穩定情緒,增進學習力。
請別再坐著憂鬱、碎碎念、想個不停,身體只要動起來,就能騙過大腦,增長腦細胞、
避開消極因應中心,重新開拓新迴路,排除諸如焦慮、憂鬱、過動、成癮、經前症候群等困擾,
還能減緩老化預防阿茲海默症。
約翰・瑞迪John Ratey
約翰・瑞提是哈佛大學醫學院臨床副教授,臨床精神病醫生、跨學科研究專家、
暢銷書作者,國際公認的神經精神醫學領域專家。1997年榮獲美國最佳醫生。
約翰・瑞提著有「運動改造大腦→EQ和IQ大進步的關鍵」一書,
約翰・瑞提從科學實證理論和美國各地實例,闡述運動對大腦的改變,
有效大幅增長學習、消除壓力與焦慮,讓情緒(EQ)及智慧(IQ)獲得長足的進步。
為何運動會對人有此改變呢?約翰・瑞提表示,
最主要是因為運動可以使大腦產生三種神經傳導物質:多巴胺、血清素、正腎上腺素。
這些神經傳導物質,可以穩定情緒、增加幸福感、克制衝動、提升自尊心、
增加注意力與警覺心等。運動,也可以促進「腦衍生神經茲養因數」(BDNF)
蛋白質的生成,以滋養腦細胞,刺激海馬回神經元的新生與連結。......
約翰・瑞提醫師表示,實驗結果發現,憂鬱症者運動30~40分鐘以後,
情況有立即的改善,運動就是最好的醫藥。
約翰・瑞提醫師從遠古時代分析,人類的祖先依賴狩獵生活,每天都有大量的運動量,
而現在的人類主要是坐著工作,更需要安排運動來讓自己健康又快樂。
美國部分中小學校在每天正式上課前,先讓學生去上一節體適能(fitness)的體育課。
這不僅能使學生的身體更為健康,也能對學生的記憶、專注力與教室行為產生正面效果
。如果是在體育課後,接著再讓他們上最難的學科(例如:數學),更能增進學習效果。
此外,體育課也可以增進人際互動的社會技巧,減少校園暴力。......
運動能刺激腦幹,提供能量、熱情和動機,還能調節腦內神經遞質,
改變既定的自我概念,穩定情緒,
增進學習力。
1、揭開運動與大腦秘密
運動、大腦、心理健康,這三個關鍵詞幾乎可以勾勒瑞迪教授的人生速描。
20世紀70年代,約翰・瑞迪曾經居住在馬拉松運動最為風靡的城市——波士頓,
在這裡,幾乎人人都在跑步;在全民崇拜馬拉松英雄Bill Roger的時代,
實習醫生瑞迪卻遇見了另外一群特殊的人:因為受傷而被迫停止長跑的人。
「他們在停跑後,常常出現ADHD的特徵:抑鬱、注意力無法集中、拖延、無計畫,
他們有的是MIT和哈佛的教授,有的是企業領袖,
這些事情之前在他們身上從來沒有發生過。」正是這樣的特殊經歷,
讓瑞迪教授專注於此20餘年,如今,瑞迪教授是哈佛醫學院精神病學系的臨床副教授,
攻擊行為、自閉症、多動症、神經精神醫學領域的世界級權威,在超過20年的研究中,
他發現了運動與大腦間令人震撼的秘密。
2、掀起全球運動新浪潮
「運動是天然的健腦丸。以前我們常通過藥物的方式治療精神疾病,
例如抑鬱症、ADHD,而現在我更倡導用運動的方式強化大腦機能。
對正常人來說,同樣適用,運動可以讓你更聰明!」
2008年,瑞迪教授出版的《運動改造大腦》一書意義非凡,
1968年,肯尼斯・庫伯的「有氧運動」理念,讓我們認識到運動促進身體健康,
而今瑞迪則點亮了運動帶給頭腦的好處,重新塑造了運動的新價值。
整形外科醫師Vonda Wright表示,老年脆弱且智力下降是不可避免的一種迷思;
運動已被證明有助於預防多種疾病,包括糖尿病、高血壓、心臟疾病和某些癌症。
利用我們身體的能力來變得更強、更實用,是永遠不嫌晚的。......
責任編輯:心語
本文短网址: 轉載文章必須保留內鏈,未經授權禁止建立鏡像
----------------------
相關文章:
洪聰敏表示,目前一般調查,ADHD盛行率約9%左右,以小學每班30人來估算,每班約有2~3人是屬於過動兒,其原因包括是生活環境、身體活動等,而ADHD孩童主要的核心問題,是無法忽略不重要訊息的干擾,而導致注意力不集中,經研究年齡介於8-12歲的ADHD孩童,結果發現「動作能力較佳」、「體適能較佳」,尤其爆發力好的ADHD孩童,能有較好的抑制衝動與過動的能力,且其大腦的覺醒水準較接近典型發展的孩童,這樣的能力對於課堂上的學習應該會很有幫助。
最後發現,維持8週每週兩次的中等強度水中運動,能促進ADHD孩童的抑制衝動能力與專注力提升,洪聰敏說,接下來將探討,包含做多久運動、做有氧、阻力、開放性或其他類型運動、及做多少強度運動比較有效?
洪聰敏表示將來將朝向建立運動處方,提供給家長或老師甚至是醫生作為輔助治療的參考。
這一系列的研究結果分別發表在國際知名的期刊像是Journal of Sport & Exercise Psychology、Journal of Psychophysiology及Archives of Clinical Neuropsychology,提供比過去進一步的證據,來支持運動確實能幫助ADHD孩童提升抑制相關的認知功能。
來源:
更多替代方案:
在一般的醫療上,知情同意權的標準包含:溝通診斷的本質、建議之治療或程序的目的、建議之治療的風險和優點,還有告訴病患替代的治療方式,如此病患才能在充分告知和教育之下做決定。精神科醫師慣例上不會告知病患不用藥物的治療方式,也不會做完整的醫學檢查,以確定這個人並不是因為有尚未處理的生理狀況而造成「精神病」的症狀。精神科醫師並不精確地告知病患診斷的本質,因為那需要告知病患,精神科完全是主觀的診斷(只根據行為),沒有任何科學或醫學的正確性(沒有X光、腦部掃描、化學失衡的檢驗來證明心理失調)。
所有病患都應該接受所謂的「鑑別診斷」。醫師取得詳盡的病歷,然後做完整的身體檢查,排除所有可能造成該類症狀的問題,再解釋所推薦的治療方式可能產生的副作用。......
立即點閱
------
替代方案
國際 CCHR 雖然無意推廣任何特定的執業人員、醫療機構、療法或團體,但是我們還是找到了一些資源,提供給想要知道以下主題之更多資訊的人做參考。
心理健康替代方法,和(或)安全戒除精神科藥物的相關資訊,及其它教育及法律資源:
(以上資料來自:cchr.org.tw)
法院判定病患有「告知後同意」的權利,
也就是病患在接受 精神治療(心智改變)藥物之前,
醫師必須提供「可能的副 作用和好處、治療副作用的方法,
以及其他狀況的風險等相 關資訊」,
同時也要告知「替代療法的相關資訊」.
然而常 常,精神科醫師根本無視於這些要求!
也就是病患在接受
醫師必須提供「可能的副
以及其他狀況的風險等相
同時也要告知「替代療法的相關資訊」.
然而常
更多關於精神病學違反人權的真相:
立即線上觀看 《診斷與統計手冊》DVD
一場巧妙的偽科學騙局⋯⋯
總頁數達943頁,列出374種心理「失調」。雖然這本書的重量不到五磅,卻足以影響現今社會的所有層面:我們的政府、法院、軍隊、媒體和學校。
藉由此書,精神科醫生可以逼人服用精神科藥物、奪走你的小孩,甚至使你失去各項寶貴的自由。
精神病學的《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手冊》(DSM) 就是背後的 力量,推動一個3,300億美金的精神病學產業。
然而,DSM有任何的根據嗎?或者只是一場巧妙的 偽科學騙局呢?
警告:
任何人在沒有合格的、
非精神科的醫生之協助及建議下,
都不應該停止服用任何精神科藥物。
民眾因正當使用合法藥物發生不良反應,導致嚴重疾病、障礙或死亡等情形,可檢附資料向藥害救濟基金會提出藥害救濟申請,經衛生署審議通過即可獲救濟金給付。詳細資訊請上藥害救濟基金會網站。www.tdrf.org.tw
食品藥物管理局已建立藥物安全資訊主動監控機制,除有藥物不良反應通報系統之外,對於安全有關訊息,隨時進行瞭解,以保障民眾之用藥安全,提醒醫療人員或病患懷疑因為使用(服用)藥品導致不良反應發生時,請立即通報給衛生署所建置之全國藥物不良反應通報中心,藥物不良反應通報專線 02-2396-0100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謝謝您留言給「公民人權委員會 高雄分會」,我們會儘快給您回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