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2月2日 星期二

個案分享 :孩子被貼標籤,媽媽甘苦談


(示意圖,攝影師:mapo,連結:https://photo-ac.com/)


文/Joe小姐

      我是一位職業婦女,曾遭遇到小兒子被貼「過動」標籤,大兒子被貼「學習障礙」標籤,心力憔悴的我不禁思考著:教育到底出了什麼問題?

先來談談我的小兒子,我們如何一起穿越和成長的心路歷程:

      我家小兒子從小就被說是「過動」,他總是閒不下來。他在一歲多時,就會聰明地拿椅子墊高,然後把門打開;他也會自己打開飲水機,讓自己喝水;當時娘家的媽媽幫我照顧他,她就非常擔心孩子受傷、擔心他燙到⋯⋯小兒子種種的狀況,造成阿嬤在照顧上倍感壓力,所以在兩歲左右我送他去幼幼班和小朋友一起讀書、遊戲,但我那時候只是覺得孩子「很好動」而已。

 

孩子肢體不協調常被誤會

      小兒子在成長的過程當中,因為「好動」常常被貼標籤。在上幼幼班的時候,曾經因為無意地咬傷一位女同學,她的爸爸差一點衝進教室要打我的小兒子。當時老師真的很緊張!我倒是覺得這位爸爸有點反應過度!

      老師也因為小兒子好動,便讓他在體能課當班長,然而當時他的肢體協調並不好。老師可以包容並適當引導小兒子,但還是告訴我:小孩有「過動」,是個不好教的孩子。

      我有九位堂兄弟姐妹,大家都結婚生小孩,我家小兒子很想跟這些比他年紀小的孩子一起玩。然而由於肢體不協調或使力不當,容易不小心傷害了小朋友們,所以大人都認為小兒子會欺負比他年紀小的小孩,小兒子就被貼上「不乖,會欺負人」的標籤。說實在話,我是很受挫和難過的!

      我看到小兒子平日對環境非常好奇、喜歡探索,所以在我的眼裡覺得孩子就只是「好動」而已;而老師觀察的是:他比起一般孩子較靜不下來,建議我要帶他去看兒童身心科。

      後來,我就真地帶孩子去找醫生。在醫院現場,我看到許許多多各式各樣的孩子;在我跟醫生聊了二丶三十分鐘的過程中,醫生同時觀察孩子的狀況。之後醫生專業地告訴我:「你的孩子沒有過動。」

我納悶的問醫生:「怎麼說呢?」

醫生說:「當我們在這邊聊天的時候,孩子沒有衝過去,我不覺得他是過動。」

醫生又說:「媽媽你不用擔心,即使你不相信,包括學校的老師也怎這麼說,而你帶孩子來我的診間,你的孩子還能夠控制自己的行為,這樣子就不構成過動,僅是好動而不是過動。」

醫生還說:「如果是過動,這個孩子早就不知道亂跑到哪裡去了。」

聽完醫生的說法,我當下非常感謝那位醫生,頓時放下心中大石頭,豁然開朗。

接下去是找出真正幫助孩子的方法。


媽媽被啟發,開始學習改善教育方式

      我理解的事是,小兒子肢體不協調,哥哥當時收到一張「豆志服務社」的宣傳單,內容有別於一般總是強調成績的教育機構。這幫助了我找到了一間有感覺統合教室的幼兒園。我也因此認識了開幼稚園的蔡媽媽。從此後,我讓小兒子學跳舞,訓練他的大肌肉跟小肌肉,也讓他學畫畫、體能、舞蹈、編故事等等,給他學習大量的才藝,更多的學習機會,孩子逐漸有些改變。

      例如,有次園長蔡媽媽聽到了我跟孩子的對話,警告我:「你在殺你的孩子。」我很驚訝地説:「一般的媽媽不是都這樣回答孩子嗎?」園長説:「你要瞭解,你講的每一句話,都可能傷害到孩子。我跟你們都一樣,都是很平凡的媽媽,很多話需要修正。」

      例如,幼兒園的蔡媽媽在十幾年前就有一個想法:現在的孩子生得少,一起學一樣東西,學習的過程中有革命情感,透過同儕的力量,將來這些孩子長大了在各行各業,都會有非常好的連結。

      小兒子從小就很會交朋友,所以交友廣闊。從幼稚園的時候,就認識國小的孩子,他很清楚什麼可以碰丶什麼不可以碰,他喜歡實做很多的東西。人脈關係培養的能力,也是現今一個非常需要的能力不是嗎?!

     小兒子入小學就讀。透過學校家訪,才知道:小兒子學校的導師並不會把小孩子的小狀況放大去看,例如他會在上課的時候跑到後面拿東西等等的行為,老師覺得只要他不影響到同學上課就行了,所以老師不曾寫聯絡簿跟我說。我到現在都非常感激這位老師對孩子的包容。

     入小學一年級,我送他去當初發現的教育機構「豆志服務社」,這裡有專設一個服務社,他會跟著負責人蔡社長,幫忙做一些事情。雖然他總是跌跌撞撞的,卻可以學中做,做中學。他曾經幫忙搬玻璃製品,結果處理不當破了,社長也沒有責怪他,反而問他有沒有受傷,我很欣慰有一個包容他的地方,可以讓他去學習。

      還有,在這個教育機構,我觀察過上百位的孩子。發現:孩子如果在數學方面不好,硬要他讀數學,其實是為難他的,不如幫孩子們適性發展。服務社設有一個體驗設施--蔥油餅攤。感謝蔡社長一路帶著孩子學習,他在小學六年級的時候,可以獨當一面地賣蔥油餅。所以我常常告訴我的小兒子,你一定要感謝這些老師對你的教悔和包容,這些都是你的貴人。

      社長跟每個孩子的溝通都非常好,雖然我的孩子常常惹出很多麻煩。社長都說:「把不好的事情留在服務社,我會把它處理好的,回去就好好的溝通。」還有蔡社長說:「要有優質的對話。」如果回家又罵小孩,孩子會越糟越沒自信。所以我回家都會跟孩子說:「你們可不可以犯錯次數少一點,不要給社長添麻煩。」

      這裏有個教育觀念是:從小錯越多,修正後,爾後的產值更高。所以孩子每天下課是要去跑操場的三圈,訓練體能。在這裡孩子摸索很多的事情,我的孩子從小也是在這裡,幾乎星期六丶日都有活動,跟著社長到處跑,讓他們的視野更大。

       五丶六年前開始,在蔡社長的帶領下,孩子們開始學太鼓,也去外面到處表演。太鼓讓孩子們學會自律,有一次去外面表演太鼓,因為提早去了半個小時,表演時間延後了半個小時,孩子間沒有出現負面的聲音,反倒有人就開始帶頭練習,等待時間的到來,旁邊的家長覺得孩子變得超穩定。

      我讓孩子參加服務社開的才藝班,像太鼓、爵士鼓,民俗舞蹈、跳舞、街舞及很多的樂器,我讓孩子大量地去嘗試。學那麼多的才藝、樂器,不是在浪費錢,而是多一個抒發情緒的管道。小兒子特別喜歡太鼓和爵士鼓。

      新來服務社的家長,看過我的二個兒子,都說他們非常地優秀,殊不知道,我的二個小孩十次闖禍佔了八、九次闖禍的份,那時候我都覺得這兩個孩子到底怎麼了?!隨著年紀越來越增長,即使在學校犯錯被老師責罵,孩子都覺得是小事。都可以在國小丶國中安然的度過,因為社長教孩子要跟學校的老師建立良好的關係。

      小兒子不愛讀書、愛玩,但跟老師、同學有良好的人際關係。他在高中一年級剛進去的時候,英文不好,竟然主動當英文小老師;因為人際關係不錯,所以主動當康樂股長;我依稀記得他國中的時候曾告訴我:他不喜歡跳舞,但高中一年級要班際比賽,他和同學一起編班舞。


我們都是愛孩子,要用對方法!

      我很慶幸孩子都沒有吃藥,他們現在都很健康丶很沈穩。我跟孩子有很好的溝通,而且我們互相信任。

      我的兩個孩子從國中一路到高中,都有老師認為,我這個媽媽給孩子太大的空間了。例如:從國中開始,我讓孩子們自己起床,早餐自己處理,自己搭車上學,曾經兩個孩子的老師都問過他們:「你遲到,不會你媽媽都不知道吧?」孩子的回答:「當然不知道,我遲到是我的事情,跟我媽媽沒有關係。」

      當我知道的時候,我問孩子:「你這樣回老師?」我孩子説:「當然,本來就是我的事。」我的老公、我娘家的媽媽,也覺得我太放縱孩子了。孩子在國小的時候,就自己學會坐公車到處跑,家人都會問我說:「你確定這樣孩子們會沒事嗎?」

      我學到的是:需要多多創造培養孩子自主生活管理的機會。懶惰的媽媽,就會有勤快的兒子。我的孩子小時候就會煮菜了。我老公曾半開玩笑地告訴孩子:「你媽媽這麼懶,連煮菜都懶得煮。」但其實是因為我是位忙碌的職業婦女,外加孩子也習慣幫忙。兒子掃廁所比我掃得還要乾淨,兒子認為事情本來就應該要這個樣子的。認真覺得,孩子不是我教得好,而是從小在服務社幫忙做很多的事,是服務社把孩子訓練得好。

      回想過去:感謝那位確認小兒子是「好動」不是「過動」的醫生;因為一張宣傳品,認識了開幼稚園的蔡媽媽丶蔡社長丶蔡姐姐一家人;感謝蔡媽媽教我很多,我在這裡工作,學到很多,也調整很多。感謝蔡社長、蔡姐姐,在孩子從小跌跌撞撞,一路帶著他們,耐心和包容讓他們成長茁壯。從小在這裡長大的孩子都有一種莫名的自信。

      這𥚃的孩子有多元的發展,有很大的抗壓性及應變能力,社會再怎麼動盪,我也相信他們憑藉自己的能力一定餓不死!有些孩子上了大學,都成為老師的左右手。認識孩子的特質,使孩子所學習到的一切,真的讓他們受用無窮。

     我在這裡看過太多吃藥的孩子了。吃藥就是讓大腦不要動,連打籃球都沒有體力。吃藥的孩子除了鈍化,是自卑丶內縮的。

      我碰到很多的孩子,都告訴我:「我有病。」我問他:「為什麼你說你有病?」孩子回答:「因為學校這樣說,老師也這樣講,而且我每天都在吃藥。」

所以這個孩子認為他自己就是有病。

       因為我有病,所以我可以不用做事;因為我有病,所以我可以不用工作。我有一個很深的感覺:這就是吃藥,跟不吃藥的差別。我决定不讓孩子們吃藥——縱使在孩子的成長過程,都被異樣的眼光對待和貼標籤。我一路地調整心態,我不看重孩子的分數,我選擇讓我的孩子各方面盡情地發展。

      還有一些資源班的孩子,或妥瑞氏症的孩子,他們在這裡,可以找到自己的方向。我們有一位孩子就是妥瑞氏症,因為情緒不穩,學校拒收他。父母為了孩子換了好幾間學校,最後從北部搬到中部來,因緣際會來到服務社。孩子剛開始來的時候,常常都一直尖叫,因為服務社的每個小孩都要輪流做掃地、洗碗等的工作。他不會掃地、不會洗碗,總是尖叫地說:「我就不會做這些事情。」

      在服務社讓孩子學習去面對處理生活上的大小事,即使尖叫完了還是要做。孩子漸漸地坦然面對之後,尖叫的次數慢慢減少。而原先在服務社的孩子們,對此已經是見怪不怪了,只是看看就走開了。孩子現在長大了,回憶起以前,都覺得自己以前很好笑。

      走過這漫長的路,有歡笑也有淚水!我會建議父母:坦然的去面對孩子,不要大驚小怪,讓孩子多方嚐試和學習,多方面的刺激,因材施教。

      最後,呼籲家長們,要帶孩子去看身心科做評估之前,可以跟公民人權協會、有好的教育理念的機構例如「豆志服務社」的經營者蔡媽媽、蔡社長先聊聊。很多的事情絕對不是只有對和錯兩種答案的。

感謝Joe小姐接受專訪。以上言論不代表本會立場。

------------------------

感謝德馨投顧贊助本系列專案經費

------------------------
聯絡我們:
臺中郵政36-127號信箱
市話:04-2380-8331
投訴專線:0980-902123
Email: cchrtwn@cchr.org.tw

了解我們的管道:
台灣官方網站:www.cchr.org.tw
YouTube:goo.gl/CX9FzB
LINE:@cchr
IG: cchrtwn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謝謝您留言給「公民人權委員會 高雄分會」,我們會儘快給您回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