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霹靂‧安順27日訊)下霹靂半港一名患憂郁症的男子王良然,
疑服下過量藥物,被家人發現暴斃在家中。
死者王良然的一名親人在安順醫院太平間向《大霹靂》社區報說,
王良然33歲,因患憂郁症平時沒有工作,至今單身,與父母住在半港海墘街。
“昨晚約9時,死者父親回家,見到王良然坐在客廳電視機前,
手中還握着電視機遙控器,當時還以為他在睡覺,較後才發現不對勁,
連忙將他送到安順醫院,醫生較後證實他已死亡。”
這名親人說,王良然因患憂郁症,常需服藥,
不知為何昨晚卻服下過量藥物死亡。
警方安排法醫為死者遺體進行剖解,以鑑定死因。(星洲日報‧大霹靂)
來源: http://mykampung.sinchew.com.my/node/337120#ixzz3NRVI9GAJ
關於抗憂鬱劑的真相
法院判定病患有「告知後同意」的權利,
也就是病患在接受精神治療(心智改變)藥物之前,
醫師必須提供「可能的副作用和好處、治療副作用的方法,
以及其他狀況的風險等相關資訊」,
同時也要告知「替代療法的相關資訊」。
然而常常,精神科醫師根本無視於這些要求。
閱讀更多:
https://www.facebook.com/media/set/?set=a.830509160315156.1073741827.433473466685396&type=3相關參考資料:
1. 《藥你生病-藥廠製造疾病的真相》
(圖摘自 博客來 http://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332612 )
作者簡介
雷.莫尼漢
世界上數一數二的健康議題作家,他的作品曾刊登在「雪梨先鋒晨報」,墨爾本「時代雜誌」、「澳洲財經評論」、「英國醫藥雜誌」、「刺針雜誌」「新英格蘭醫藥雜誌」等。
艾倫.凱瑟斯
加拿大研究醫藥政策問題的專家及作家。
本書特色
製藥業為了擴張藥品市場,不斷翻新多層次行銷的技巧,以改變我們對疾病的思考方式。本書針對目前所知最新、最具戲劇性、最引人注目的十種疾病案例加以剖析,旨在讓讀者了解,製藥界千方百計促銷,甚至把許多正常的生命現象也變成疾病的真相,讓您對藥廠的惡行惡狀,有更清楚的了解。
名人推薦
有些人罔顧大眾健康,為了賣藥而賣藥,這個上兆美元的產業,目前還在日益壯大。這樣對「疾病產業」的傑出調查,是由兩位優秀的作家執筆,訴說著前所未聞的驚人故事。
------科學節目主持人 已故的羅賓.威廉斯
以下節錄本書第二章 〈給醫生的甜甜圈〉 --憂鬱症
「藥廠每年在美國的二百五十億美金促銷費用中,主要花在業務員及免費樣品上,
這也是全球醫、藥界金錢關係的基礎。原本只是送給醫師的甜甜圈,
卻演變成思想領袖在五星級飯店的豪華旅宴。每一次交鋒,都不單單是藥品銷售問題,
而是對疾病非常特殊的看法。精神疾病專家提醒我們,
憂鬱症起因於腦中化學物質不平衡的解釋,只是諸多看法之一,不但簡單,也已經過時。
但是每天一早帶著免費藥品出發的各大藥廠業務代表,卻使它繼續活躍著。⋯⋯」
「醫生與藥廠業務員的接觸,可能會導致醫師開藥的習慣較不理性,
但是許多醫生都否認這一點。根據研究顯示,與藥廠業務有交情的醫師,
醫生也比較喜歡開高價藥物。研究人員甚至認為,醫藥與藥廠業務互動愈頻繁,
愈傾向藥品的『廣告』訊息,而不注重藥品的『科學』見解。」
「就新的抗憂鬱藥而言,商業訊息與科學見解之間的差距大得嚇人,
藥品功效遠不如十多年來吹捧的那麼大,而危險性卻更甚。
依據醫學測試的個別分析--經費幾乎都是藥廠所贊助
--這些抗憂鬱藥的功效頂多只是安慰劑,
副作用卻可能包括性行為問題、嚴重的退縮反應,
甚至使年輕年自殺比例增高。
諷刺的是,部分藥商在促銷這些新抗憂鬱藥時,
卻喜歡以強調恐懼為訴為訴求,如果對憂鬱症置之不理,
年輕人很可能會自殺來尋求解脫。
儘管許多醫師及研究人員相信,
這些藥確實可以防止某些人自殺,
但也有證據顯示,服用這些藥物的孩童與成人,
很可能增加自殺念頭及行為的風險。
重要的是,並沒有科學證據顯示真正的自殺行為增加,
而是自殺的念頭與舉動。⋯⋯」
立即觀看更多精神科藥物的真相:
最嚴重的副作用,可能就是會有暴力行為的高風險,
這也包括自殺在內。
自殺人數從11人上升達718人,整整高出65倍。
警告:除了在合格的非精神科醫師指示與輔導之下,
不應停止服用任何具有處方箋的精神科藥物。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謝謝您留言給「公民人權委員會 高雄分會」,我們會儘快給您回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