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2月14日 星期三

文章轉分享:懷疑孩子是過動兒前,大人可以做的10件事


【文:李佳燕 家庭醫師】
從前,孩子不乖教不聽、打不改,我們都會感慨無奈地說:「沒辦法,就是生到這種調皮搗蛋的小孩!」如今,隨著醫療的發展,藥物的發明,這群孩子被歸類為可能是罹患了「注意力不足過動症」。
因此,像流行病一般,現在四處都聽到誰家小孩有過動症,搞得阿公阿嬤、爸爸媽媽、老師們,大家都很緊張,孩子好動、愛講話、成績不理想、上課不愛聽、功課總是寫不完、老是在學校惹事生非….,都很容易聯想到:我家的孩子是不是過動兒?就算你自己不擔心,親友鄰居、老師、其他家長也會好心好意地提醒你:「是不是帶去給醫師看一下,比較放心一點?」
我們便會聽到帶孫子的阿嬤問:「我的孫子整天都一直跳、一直叫,不會停,他會不會是過動兒啊?」一問之下,才知道孫子才八個月大!也有因為兩歲的孩子,老是講不聽,父母就懷疑孩子是過動兒的。在整個育兒圈,尤其關心育兒新知的照顧者,呈現「聞過動即色變」過度擔心的狀態。
身為孩子最親近的大人,如果孩子有好動、無法專心等行為時,我們除了擔心,可以先協助孩子做某些生活的調整。
1. 請盡量讓孩子每天睡飽
大人睡不飽,只會打瞌睡,但是小孩睡眠不足,行為表現跟過動兒差不多。最近的研究更指出,即使是注意力不足過動兒,如果能培養好的睡眠習慣,他過動的情況也會改善。
2. 想想看,孩子的活動量足夠嗎?
正值生長發育年紀的孩子,每天都需要大量的運動,如果只能在教室活動,絕對是不夠的,當然會坐不住。孩子需要自由玩樂的時間,也需要激烈的運動。散散步、玩玩沙,對孩子而言不算運動,他們需要打球、踢球、跑步、游泳…..的時刻。運動的頻率,盡量是每天都有,不是週末才全家出遊。更何況全家出遊,經常是去逛大賣場、百貨公司,這只能算是休閒活動,不是運動。
3. 反省孩子的飲食
孩子每天喝多少含咖啡因的飲料與食品?像紅茶、綠茶、巧克力…,多少甜食?這類的飲食,容易造成孩子精神亢奮。
4. 上課無法專心,親師溝通更形重要
許多孩子是在上學之後,才被提醒孩子似乎需要特別的教育方式。此時,先不急著認定就是孩子有問題。請先瞭解老師的教育理念與班級管理的方式。因為有時候遇到規矩要求嚴格,教學一板一眼的老師,對一向有主見,又自在習慣的孩子,要適應這樣的老師,需要很長的磨合期,甚至容易產生對立性行為,這是正常的過程,並非異常的表現。需要老師有耐心地等待,以及逐步漸進式的引導。
同樣的,老師如果發覺孩子上課無法專心,下課與同學互動,容易起衝突,也需要進一步了解孩子的家庭狀況、父母管教孩子的態度與方法,有沒有被家長暴力對待?是不是被忽視的孩子?家裡成員互動的情況如何?
在孩子有困難時,透過同理心,讓孩子相信大人是來幫助他,不是來懲罰他的,關心與理解孩子所遇到的困境,讓孩子願意把內心的憤怒、擔憂、任何不舒服的遭遇和感受,與大人傾談,往往我們會發現,問題不是出在孩子,而是出在大人的誤解。
針對好動孩子的6個小撇步
1. 上課時,請盡量找機會讓坐不住、無法專心的孩子,起來活動。
2. 下課時,請一定要到操場去玩耍跑跳,千萬不要處罰這些孩子不准下課,孩子沒有下課,下堂課更無法專心上課!
3. 放學後,請讓孩子參加運動型的社團與才藝班,如溜直排輪、跆拳道、跳舞、踢足球等。
4. 如果要寫功課,請分段進行,例如寫十五分鐘,出去玩二十分鐘再回來繼續寫。
5. 要教導孩子不要與同學拳打腳踢,不是用嘴巴勸導,而是要實地演練。
6. 最重要的是,請看到孩子的亮點。孩子需要誇獎讚美,請公開誇獎孩子的好,讓他對自己有信心,在學校、在家裡,有存在的價值感,讓他以自己為榮,他會表現得越來越令人刮目相看。⋯⋯
來源:
---------------------------------

相關新聞:
現今社會過動兒好像越來越多?

在高雄市執業的家醫科醫師李佳燕接獲不少家長求助,
他們的小孩被老師懷疑是過動兒,要求家長帶孩子進一步接受治療。李佳燕卻發現,並非每個求診的學童都有過動症,
有些只是需要不同的教育方式,
她特別成立「還孩子做自己行動聯盟」,為孩子發聲。
李佳燕為病患提供適當協助,視病如親的心情,令人感佩。

 李佳燕昨天說,她曾經遇過一名小朋友,特別活潑好動,

課堂上因坐不住,被教師懷疑是過動兒。她特別到學校,
和教師討論個案狀況,
希望老師改變「下課不准跟同學玩」的處罰方式,
給他跑動、消耗精力的機會,再適度的誇獎他,上課不專心的狀況,果然慢慢有了改善。

出處  國語日報社

http://www.mdnkids.com/news/?Serial_NO=96927





公民人權協會曾對全台灣552家國小做抽樣調查,發現學校轉診兒童心智科或精神科的學童裡,有82.64%會被開藥,即5個孩子去見醫生,4個孩子會拿到藥包。而在吃了藥的孩童裡,6成以上的孩子有副作用的反應。這些治療過動注意力不足的藥物(中樞神經興奮劑),經常被發現有厭食、幻覺、暴力行為甚至藥物成癮等副作用,因而讓許多家長們望而卻步,卻又擔心影響孩子的黃金發展階段。

(中時即時)
新聞連結:

孩子專注力差 可能有睡眠呼吸中止症


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兒童醫院耳鼻喉科醫師王清源指出,大人罹睡眠呼吸中止症,晚上睡不好,白天會打瞌睡,但兒童不同,白天常以過動、注意力不集中症狀表現,根據調查,1%到3%的兒童會有不同程度的阻塞性睡眠呼吸中止症,等於一個班級就有一名,不可輕忽。
吳童過動、不專心、到處東摸西摸,上課常不守規矩被罰站,老師懷疑他有過動症建議就醫,直到家長發現一直會打鼾的吳童,鼾聲愈來愈大聲,鼾聲突然沒了,竟是暫停呼吸,今年1月就醫檢查才發現罹患中度阻塞性睡眠呼吸中止症。⋯⋯




立即點閱更多真相:
精神科的騙局:顛覆醫學

在1998年,瑞典社會協會對精神科醫師做出數項懲
處,其中一個案例是一位病人抱怨頭痛、暈眩和走路不
穩,這位病人在醫療檢查顯示他有一個腦瘤之前,已經
向精神科的醫療人員抱怨這些症狀五年了。
   湯瑪士 多曼(Thomas Dorman)醫師說:「….臨床醫師們首先應該要牢記的是,情緒壓力和慢性病有關,或者一個很疼痛的病症會改變病人的性情。自我執業以來,我已經遇到無數有慢性背痛的人被冠上精神官能症(neurotic)。這些可憐病患典型的說法是『我想我真的快瘋了』。」





法院判定病患有「告知後同意」的權利,

也就是病患在接受精神治療(心智改變)藥物之前,

醫師必須提供「可能的副作用和好處、治療副作用的方法,

以及其他狀況的風險等相關資訊」,

同時也要告知「替代療法的相關資訊」.

然而常常,精神科醫師根本無視於這些要求!




警告:
任何人在沒有合格的、
非精神科的醫生之協助及建議下,
都不應該停止服用任何精神科藥物。

您的孩子曾被老師貼標籤,帶去看精神科醫生及吃藥後,頭痛、食慾不振、發育不良,

或更難管教嗎?

您或您的孩子看精神科,結果藥愈吃愈多嗎?

還是去看不同精神科醫生,結果卻得到不同診斷,不同說法或不同處置呢?

如果以上有答案是肯定的,請盡快與我們聯絡
0963-671815

民眾因正當使用合法藥物發生不良反應,導致嚴重疾病、障礙或死亡等情形,可檢附資料向藥害救濟基金會提出藥害救濟申請,經衛生署審議通過即可獲救濟金給付。詳細資訊請上藥害救濟基金會網站。www.tdrf.org.tw


食品藥物管理局已建立藥物安全資訊主動監控機制,除有藥物不良反應通報系統之外,對於安全有關訊息,隨時進行瞭解,以保障民眾之用藥安全,提醒醫療人員或病患懷疑因為使用(服用)藥品導致不良反應發生時,請立即通報給衛生署所建置之全國藥物不良反應通報中心,藥物不良反應通報專線 02-2396-0100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謝謝您留言給「公民人權委員會 高雄分會」,我們會儘快給您回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