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看了一篇小學老師的文章分享,提到不少父母被學校要求帶孩子去醫院做過動兒、情緒障礙等評估,甚至有愈來愈多的孩子被診斷是過動兒,也被要求服用藥物以降低活動量,好讓老師及其他同學可以專心上課。我暫且不評論學校的做法正不正確,但這篇文章卻勾起我帶兒子就醫的回憶。
3年前,讀大班的兒子有一陣子情緒起伏極大,一點小狀況沒順他的意思,他就會大發脾氣、或是猛抓手背直到皮膚滲血。當時,我們夫妻認為,一定要面對孩子的情緒問題,但焦急的我們,實在不知道該從哪裡著手,猜想也許透過精神科醫師轉介做心理評估,以便瞭解孩子究竟是哪方面的問題?
我們陪兒子到兒童心智科門診與精神科醫師談話後,發現醫師只關心「是誰」要我們帶孩子去的?這時我才明白,原來這所教學醫院不做心理評估、不安排諮商、更別說團體治療,醫師唯一做的只有開處方,用藥物去「治療」所有症狀,不需進一步瞭解孩子為什麼情緒高漲,也不需要學習控制情緒,反正用藥物去讓孩子沒有情緒反應,似乎問題就解決了。
當下,我們夫妻幾乎是倉皇逃出門診間,並驚訝於醫師竟在短短幾分鐘看診時間就決定開藥物給學齡前的孩子吃,也疑惑家長真的願意就這樣讓孩子吃下是否有副作用的藥。
回家後,我立刻上網搜尋「情緒障礙」的相關討論,發現台北市聯合醫院在各區的門診部,都提供心理諮商服務,由心理師與父母對談,以了解孩子近期的狀況,透過邊談、邊觀察孩子的各種反應及行為,經由與心理師的談話,讓我們有機會自省,可能是生活中的哪些改變影響了孩子。
後來,我們猜想各種可能的「肇事原因」,邊調整與兒子的互動、邊觀察兒子對這些調整的反應如何,最後總算讓兒子度過這段情緒不穩期。
經歷這次事件,我的感想是,孩子的任何行為都是對父母養育方式的反饋,當孩子出現異常行為,家長第一時間可先檢視生活中是不是發生導致孩子適應不良的大改變?如此才能試著找方法幫助孩子,一起度過難關。
來源:聯合報
關於以上案例,身為家長可以先從家裡的環境檢查,
並且可以多方面去搜查關於精神科用藥的資訊和其副作用!
以下有更多藥害兒童報告和真相:
新聞:聯合國對過動症藥物憂心 呼籲締約國不再對兒童貼標籤
聯合國之所以警告其締約國,不要繼續對兒童貼過動標籤,並且過度處方精神治療興奮劑派醋甲酯(利他能),實在是因為這樣誇大兒童天性成疾病的操作手法,以及所謂過動症的治療藥物帶來的災害已漫延多國。家長從醫院拿回家的藥袋上,印出的副作用常常只有頭痛,食慾不振。但是實際上,從藥廠生產出來的藥盒裡,藥物說明書是密密麻麻的千字文。過動症藥物的常見副作會有:【利他能】心律不整、頭痛、腹痛、噁心、嘔吐、關節痛等;【專思達】痙攣、焦慮、神經質、病情惡化反應、高血壓等;【思銳】腹部疼痛、嘔吐、便秘、厭食、頭痛、起疹等,並有增加自殺想法的風險。其中利他能和專思達為中樞神經興奮劑,會對心臟血管起不良的作用。利他能藥物說明單的藥理特性欄位,甚至很明白的寫道:「其對人的作用尚未完全瞭解,…對兒童心智上及行為上的作用機轉尚未清楚確立,亦無結論性的證據顯示這些作用與中樞神經系統的狀況有關。」機轉不清楚的藥,為什麼能給孩子吃?
全文:天眼日報
CCHR國際出版品:《藥害兒童》
(可線上點閱)
建議事項
1 你有權力拒絕讓你的小孩在學校裡參加任何的精神病學或者心理學問卷。
2 如果你的小孩在沒有經過你的同意下,被送去做心理學或是精神病學的篩檢,
或是被強迫用藥或者傷害,請向律師諮詢你的權利,
來對負責的心理醫師或精神科醫師、他們的社團及協會提出刑事與民事訴訟。
3 精神病學和心理學必須要從教育的體制下徹底根除,
而他們強迫且無用的方法也不應被政府所補助。
警告:任何人在沒有合格的、非精神科的醫生之協助
及建議下,都不應該停止服用任何精神科藥物。
您的孩子曾被老師貼標籤,帶去看精神科醫生及吃藥後,頭痛、食慾不振、發育不良,
或更難管教嗎?
您或您的孩子看精神科,結果藥愈吃愈多嗎?
還是去看不同精神科醫生,結果卻得到不同診斷,不同說法或不同處置呢?
如果以上有答案是肯定的,請盡快與我們聯絡0963-671815。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謝謝您留言給「公民人權委員會 高雄分會」,我們會儘快給您回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