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1月14日 星期一

新聞文章:過動吃藥是治療? 還是壓抑?


過動症孩子一定要吃藥嗎?是治療過動症,還是壓抑孩子身心?為了替過動兒孩子發聲,一群家長發起一場「有教無淚,藝起護兒」拒絕藥害健走遊行活動。
有權利選擇對自己最好的治療

公民人權協會理事長王聖惠醫師表示:「我們努力在這個心理健康領域傳遞安全、無副作用的多元治療訊息,希望帶給患者、家屬及社會安定的最佳解決方案。一路走來,真的很艱辛,但是我們的確讓人們開始面對真相,民眾開始發覺自己有『知』的權利,有權利選擇對自己最好的治療。」

好動孩子 游泳運動發洩精力

現場請到親身經驗的兩位家長分享教養過動孩子的心路歷程。小林媽媽(化名)的孩子好動,老師不斷「提醒」媽媽要帶孩子看醫生,小林媽媽開始在放學後陪伴孩子到公園運動、去游泳,發洩精力,孩子晚上便能靜下來讀書。

改變環境不再被學校抱怨

另一位小凱媽媽,孩子在三年級時碰到非常注重課業的導師,因為小凱愛講話愛玩,被建議要去看醫生。吃了一個月的藥,孩子不再對媽媽撒嬌,只是呆著不動,小凱媽媽發覺情況不對,停止給孩子吃藥,並且決定轉學。改變環境後,孩子再也沒有被學校抱怨有問題了。孩子現在是一位武術教練。

藥物的副作用被輕描淡寫

一名參與遊行的民眾表示,「精神科醫師從未讓我們知道,在治療ADHD藥物利他能的仿單(說明書)上列著該藥物會導致服用者有精神病症狀(幻聽、視幻覺)、導致自殺意念等副作用。為什麼這麼危險的藥物開給我們孩子時,只是輕描淡寫呢?」


藥物治療並不適用所有孩子

主辦單位指出,由衛福部核發的利他能仿單上寫著,「診斷必須基於完整的兒童病史與評估,而不能單憑其出現一項或少數幾項的特徵就下結論。藥物治療並不適用於具有這些症狀的所有兒童」。然而現今我們的孩子卻僅憑幾個題目,就決定孩子的童年要吃藥度過,而且還不知何時才能停藥。抑制行為、思考與活潑的精神科藥物,只會帶給家長父母無盡的淚水,台灣不要一個充滿淚水的未來,要的是一個適性發展、陽光活潑的未來與健康的世世代代。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謝謝您留言給「公民人權委員會 高雄分會」,我們會儘快給您回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