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5月21日 星期三

文章分享 大人別幫孩子貼標籤(趙千嘉老師)




2014年05月21日


近日,新北市政府推行學生過動症篩檢政策,讓我想起在國外讀書時的一些見聞。澳洲的兒童從一出生就要做檢查,藉由量表評估後,若發現專注力或情緒不佳的狀況,醫生就會直接宣判小孩有精神問題,並開立處方藥物。
這種對毫無反抗能力的孩子貼標籤的措施,我非常不以為然。然而,今天這件事也在台灣發生了,而且是在新北市這個指標性的大都市。身為一位教育工作者,我必須站出來說:「我反對!」

缺乏互動恐釀悲劇

孩子在成長的階段,本來就是活潑、好動,對凡事都充滿好奇心的。有時坐不住,在所難免。與其一開始就把問題怪罪在孩子身上,胡亂貼上「不正常」標籤,為何不先檢討大人的問題?是不是教材、教學方法設計不良,無法吸引這個世代孩子們的注意?或是課程順序安排不當,讓學生的學習難以銜接,進而失去興趣?
我們何不反向思考,孩子們的各種叛逆、不聽話,是因為他們比我們更了解,所謂的教育體制,和社會上各種根深柢固的觀念,早已跟不上時代的腳步。而他們所做的,只不過是用他們自己的方式,對他們無力改變的現實,做微弱的掙扎。然而大人對這些行為所做的唯一回應,就是「你有病」。

在國小任教,讓我能處在第一線觀察各種基層教育問題。這其中隱藏著一個核心關鍵,就是大人並沒有真的為孩子負起責任。許多家長常以工作繁忙為理由,把小孩的教育責任交給學校老師。更甚者,在每天僅剩的家庭時間裡,也沒有主動關心孩子每天的生活情況。長久以往,親子間的隔閡加劇,各種家庭問題往往隨之而來。長期缺乏良好溝通與尊重,可能造成許多無法挽回的家庭悲劇。
父母若願意重新拾起孩子的教育責任,彎下腰來傾聽孩子想要說的話,把他當成一個成長中的小大人,用耐心和愛心去真正理解孩子的感受,那大多數家庭、親子問題,勢必能迎刃而解。學校的老師們也一樣,孩子若出現情緒起伏,此時大人該做的第一件事,是去觀察背後「真正的原因」是什麼?然後用正確的方式幫助他。 

耐心觀察躁動原因

要善待孩子,務必先釐清是環境問題、或生理因素導致他坐不住?他今天有吃早餐嗎?睡眠充足嗎?是不是攝取太多糖分或容易引發躁動的食物,導致精神亢奮呢?如果沒有以上問題,那是不是有生理方面的疾病,像貧血等,導致注意力無法集中呢?仔細觀察孩子,是需要無比耐心的,然而這卻是成為一位盡責父母和老師的第一項功課。若最後真的坐不住,那是否該思考如何以現有的課程為基礎,提供更友善的環境與課程,讓他們能在足夠的空間或大自然裡奔跑嬉鬧,消耗旺盛的精力。孩子畢竟是孩子,不是生來被關在房間裡的動物。
他們是國家未來的主人翁,是最需要關心跟了解,也是最有生命力的一群,我們要小心,別成為粗心、沒有理解力又不願成長的老師和家長,那才會阻礙孩子的成長。與其不當動用各種強行扭曲心智的藥物,抹煞這些未來的菁英,不如先想想,自己可以做些什麼來幫助自己成長,也幫助他們成長?

小學老師 
出處:
http://www.appledaily.com.tw/appledaily/article/forum/20140521/35843046/


更多真相:
http://www.cchr.tw/ 或 http://www.cchr.org.tw/


*國際出版品  <藥害孩童:精神病學摧毀生命>


甲基芬尼特(利他林)的製造商承認它是一種具依賴性的藥物。5而成癮性的藥物衍生出大量的藥物買賣及濫用文化,利他林及其他興奮劑現在不法地在各個國家的校園中,以每顆2到10美元的代價被販賣。兒童將藥丸打碎並吸食,其藥力比古柯鹼還大。
     處方成大災難 (Prescriptions for Disaster) 》一書的作者湯瑪士 摩爾(Thomas Moore)說:「現今使用像利他林這樣的藥物,是在讓一個世代的兒童冒著驚人的風險。」使用這種藥物是為了「短暫控制行為舉止 不是用來減少任何兒童健康上可見到的危險。除了在安養中心及精神療養院外,我們的社會先前從未如此大規模地對人類行為舉止進行化學性的控制。」...


立即點閱:


 

更多替代療法:


http://www.cchr.tw/alternatives/right-to-be-informed.html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謝謝您留言給「公民人權委員會 高雄分會」,我們會儘快給您回覆^^